西医综合(细胞、组织的损伤)模拟试卷2
A1/A2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的适应性改变(B)
A. 萎缩
B. 坏死
C. 增生
D. 化生
解析:适应是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能够耐受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结构改变的过程。如内外环境变化较大时。超过机体耐受能力,后果是造成组织的损伤。适应包括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
2.细胞萎缩在电镜下最显著的特点是(D)
A. 滑面内质网增多
B. 线粒体增多
C. 肌丝增多
D. 自噬小体增多
解析:心肌细胞萎缩时,会产生大量自噬溶酶体,其中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即脂褐素。
3.增生是指(C)
A. 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B. 一种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
C. 由于实质细胞增多而造成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D. 器官和组织先天发育异常
解析:增生是指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常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4.符合细胞水肿的描述是(C)
A. 细胞浆内出现脂滴
B. 线粒体、内质网无明显改变
C. 细胞可发生气球样变
D. 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小体
解析:细胞水肿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得肿胀,形成红染的细颗粒状物。若水钠进一步集聚,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称气球样变。细胞内出现脂滴为脂肪变的病理改变,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小体则为玻璃样变。
5.脂肪变性时,脂滴常见于(D)
A. 高尔基体
B. 线粒体
C. 溶酶体
D. 内质网
解析: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通常蓄积于内质网中。
6.虎斑心最明显表现在心脏的(B)
A. 室间隔
B. 左心室乳头肌
C. 左心室前壁
D. 左心室后壁
解析:虎斑心指发生在心肌的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观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因此得名。
7.玻璃样变不易发生于(D)
A. 结缔组织
B. 血管壁
C. 肝细胞
D. 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解析:玻璃样变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及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可发生于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及酒精性肝病时的肝细胞胞质中;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间质、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及各种坏死组织的机化等:细小动脉玻璃样变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8.下列哪种疾病最不可能发生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A)
A. 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
B. 结核病的干酪样坏死
C. 肺硅沉着病
D. 心肌梗死
解析: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等,主要原因是胶原蛋白分子发生变化所致,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其中并无胶原蛋白分子的存在,因而最不可能发生玻璃样变。
9.形成脂褐素的细胞器是(D)
A. 高尔基体
B. 粗面内质网
C. 滑面内质网
D. 溶酶体
解析:脂褐素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老年人和营养耗竭性患者,萎缩的心肌细胞及肝细胞核周围出现大量脂褐素,是细胞以往受到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标志,故又有消耗性色素之称。当多数细胞含有脂褐素时常伴更明显的器官萎缩。
10.转移性钙化可发生于(B)
A. 血栓
B. 肾小管
C. 干酪样坏死
D. 粥瘤
解析:转移性钙化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摄人过多、肾衰及某些骨肿瘤,常发生在血管及肾、肺和胃的间质组织。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脏瓣膜病变及瘢痕组织等。
11.坏死是指(C)
A. 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B. 机体死亡后组织、细胞出现的形态学改变
C. 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
D. 机体内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解析: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机体内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为凋亡。
12.不符合液化性坏死的描述是(D)
A. 局部蛋白质含量少
B. 局部蛋白酶丰富
C. 局部脂质含量多
D. 局部纤维组织丰富
解析: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13.湿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C)
A. 常见于肺、肠和子宫等内脏器官
B. 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C. 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正常引起
D. 坏死组织内有大量腐败菌繁殖
解析:湿性坏疽是由坏死组织合并腐败菌感染引起的,因此,呈污秽黑褐色、具有恶臭味。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界限不清。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及胆囊等,也可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四肢。
14.纤维素样坏死的描述,正确的是(D)
A. 肌纤维呈细丝状坏死
B. 进一步发展为玻璃样变
C. 胶原纤维的轻度变性
D. 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坏死
解析: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的胶原纤维肿胀崩解、结缔组织免疫球蛋白沉积或血浆纤维蛋白渗出变性有关。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15.下列有关细胞死亡的描述中,哪项不正确(C)
A.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改变
B. 干酪样坏死常由结核杆菌引起
C. 细胞凋亡只见于细胞的生理性死亡
D. 坏疽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70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