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历史学313 >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2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2

本单篇文档共11082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学硕统考专业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历史学313 章节练习 2289人下载
价格: 0.60 原价:¥9.00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2

论述题

1.评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史真题)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日积月累的过程,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亚洲各国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发展过程

(1)西方民族主义学说的引入。梁启超和孙中山是西方民族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从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出发主张大民主主义,孙中山从推翻清朝统治的角度考虑主张小民族主义。梁启超说:“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

(2)“小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扩大。由于满汉矛盾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小民族主义”的宣传声势逐渐扩大,并最终赖此推翻了满族的统治。在这个阶段里,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提法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3)“大民族主义”思潮的逐渐推广。随着革命形势的日渐深入,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改变以前满汉对立的观点,而逐渐强调民族融合和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性质,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中对“中华民族”的提倡与认同,深刻影响了当时革命派的民族主义观念。知识分子试图将民族主义学说推广到下层民众,至少在名义上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

(二)影响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主义思想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侵略政策、殖民手段做了深刻揭露和抨击,同时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反动本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不光揭露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还在革命中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联系起来,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3)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0世纪初亚洲的许多国家沦落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鼓舞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助力。如菲律宾抗美战争的艰苦时期,孙中山积极协助菲律宾革命志士购运军火,有利于民族主义思想的宣传与实践。

纵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民族这一概念存在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逐步递进过程。而“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广泛传播,不仅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递进发展的结晶,而且从民族认同上完成了一个由民族共同体组成的民族国家之中国的确立。

解析:

2.论述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和影响。(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19世纪、20世纪之交,西方国家早已按照民族建国理论,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迅速高涨。在中国,经过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华夏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借鉴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成为近代以来备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的心愿,“中华民族”这一范畴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

(一)产生

(1)“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1902年梁启超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提出“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首次使用“中华民族”概念,但它是照搬西方近代民族学理论对单一民族的界定而确定的,难以满足各民族大团结共谋生存发展的现实和心愿。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启超等人改变主张,接受了更加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2)思想界对“中华民族”内涵的丰富发展。20世纪初,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研究,深化了全社会对“中华民族”这一范畴的理解与认同。1907年,杨度把“中华民族”称为文化族名,并提出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一个中华民族,这就把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现代文化人类学意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进而得到了广泛认同。

(3)孙中山发展了“中华民族”概念。1912年,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明确提出“五族共和”的民族思想,中华民族有了复合型民族的内涵。此后他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认为汉族应该放弃其自大意识,与满、蒙、回、藏民族联合起来。“中华民族”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和接受。

(4)中华民族范畴完整内涵的形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初步集中统一和凝聚。从此,在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深处,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历史,标志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基础上,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二)影响

“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复合型的中华民族,是中国数千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晶。民族融合的这一伟大成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主体,而在这一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共同的民族思维、民族意识乃至民族情感,为“中华民族”概念取得广泛认同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共同的社会心理。直到今天,“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依旧是凝聚国人力量、鼓舞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宝藏。

解析:

3.论述几种中国近现代史料。(复旦大学2016年历史学真题)

(一)报刊类

《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创办,1949年5月停办,历时78年。该报登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信息,它的触角触及社会各个角落,故被称为“近代中国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报刊类史料。

(二)日记类

(1)《刘大鹏日记》。《刘大鹏日记》是研究晚清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日记,又名《退想斋日记》。刘大鹏为山西举人,他在日记中对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记录,并反映了这种变迁对于乡村的影响。该日记出版之初并未引起学者的注意,直到罗志田和英国学者沈艾娣在研究中使用该日记后,方才引起了研究热潮,并产生了一大批深有分量的研究论著。

(2)《蒋介石日记》。《蒋介石日记》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日记。蒋介石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坚持记日记,其日记至今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数量多达60余册,其时间跨度之长、坚持记载之久,文字数量之巨,在古今中外政治家中,罕有其匹。该日记公开后,引起了国内外民国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三)档案类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为研究中华民国史的重要档案类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清理馆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08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2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