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80
论述题
1.论述《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苏州科技大学2020年中国史真题)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回答了当时困扰中国的很多重大问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背景
(1)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2)国共两党抗日战争两条路线的矛盾。从抗战开始,中国就存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路线,即反共反人民的片面抗战、消极抗战路线;另一条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路线,即实行全军全民总动员的全面抗战和人民战争的路线。
(3)共产党党内关于抗战也有不同观点的斗争。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竭力反对毛泽东、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实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此外王明还鼓吹速胜论,幻想依靠国民党抗战取得迅速胜利,这条路线限制了我党我军的斗争。
(4)毛泽东与错误路线斗争的经验总结。自抗战开始,毛泽东就写了很多著作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为《论持久战》做了准备。
(二)主要内容
(1)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解决。
(2)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说明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认为日本作为强大的帝国主义,中国与其对战不可速胜,但是日本发动战争是野蛮退步的,缺乏国际支持,易引起对立,且人力、物力、军力弱,经不起长期战争;相反,中国总体实力弱,但其抗战是正义的,能得到世界支持,且中国地大物博,能够支持持久战。
(3)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决战三个阶段,第二个时期是战争的过渡阶段,也是最困难的时期。
(4)说明了中国的抗战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战胜日本的重要条件是全民的团结。
(5)强调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战略游击战是有效的对抗日寇的方式。
(三)意义
(1)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实践的成功范例。
(2)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解决了战争中的矛盾和争论,对于其他民族的解放战争也具有指导意义。
解析:
2.简述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云南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武装在敌后建立各阶级联合的民主政权。随着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党在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政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敌后的各项工作开展,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在法律上赋予民众民主权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共规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都要通过各级代表会或参议会选举产生,凡是年满18岁的民众,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其他民主权利。1939年4月,中共公布《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实行普遍、不记名、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机构;保障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
(二)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政体
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正式实施“三三制”。具体规定为:在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参议会和政府负责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要各占1/3。各根据地纷纷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三三制”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建立或改造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权。
(三)珍惜民力,精兵简政
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为了应对经济困难,中共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规定各根据地要大大压缩政权、党、群众团体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同时组织队伍垦荒。例如陕甘宁边区从1941年12月起到1943年,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从目的、任务、机构、人员制度、工作风气等方面解决了多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等目的。
(四)整风运动
抗战时期,为了加强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共产党于1942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整风运动,主要针对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进行整治,有效地促进了党的建设。
(五)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
抗战时期,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减轻农民负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克服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垦荒地、办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等措施积累了生活物资。
除上述措施外,这一时期中共还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建立了一系列外围组织,共同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解析:
3.抗战时期中共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逻辑依据和现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创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政权。它的出现和发展具有强烈的逻辑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逻辑依据
(1)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经验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逻辑依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沿袭苏俄经验,坚持在城市中暴动,但不断遭到失败。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始积极探索进入乡村,试图通过乡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这种从农村入手占领城市的做法,是历史辩证法的运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不论是内部关系处理,还是政策实施效果等,均为此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干部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
(2)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建设形成了理论学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总结了全党和广大人民集体奋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革命的这条道路,对于创立和发展乡村抗日根据地,对于坚持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做出了具有完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28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