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历史学313 >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1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1

本单篇文档共13428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学硕统考专业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历史学313 章节练习 1422人下载
价格: 1.20 原价:¥8.80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1

论述题

1.论述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近代史真题)

20世纪30年代,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后,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在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创办的《读书杂志》上展开的,并于1932—1933年形成高潮。

(一)论战焦点

(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有无这样的时代?

(2)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东西方的奴隶社会有何区别?

(3)中国封建社会有何特质?封建社会停滞的根源是什么?

(二)各派观点

(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郭沫若首先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系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又认为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李季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与希腊、罗马奴隶制并行而又先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李季认为,原始社会崩溃后,中国则进入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亚细亚式的社会。郭沫若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等古代文献,最早肯定中国奴隶制社会存在,并认为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吕振羽指出,殷代是奴隶社会。

(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李季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制度仅与周代相始终,秦以后就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代。梅思平认为,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完全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代就因为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崩溃了。郭沫若、吕振羽都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阶段。

(三)影响

(1)促进了学术的活跃。在社会史论战过程中,各学者相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得学术界的氛围更为活跃。

(2)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社会史论战中,吕振羽等人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对整个中国历史学科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解析:

2.晚清教育制度变革。(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

晚清教育制度改革是其诸多变革中的重要部分,其趋势是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使教育向近代化发展,这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一)洋务运动时期

(1)措施。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陆续创办了30余所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外国语学堂(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这些学堂引入了“西文”“西艺”等教学内容,普遍制订分年课程计划,采取班级授课制;清政府派遣了首批幼童留美,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河。

(2)作用。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培养了外交、军事、技术等洋务活动所需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开启了近代教育。

(二)戊戌变法时期

(1)措施。在维新运动初期,维新派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校,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戊戌变法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考试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提倡西学,兴办各级学校,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2)作用。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使得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20世纪革命运动提供了力量。

(三)清末新政时期

(1)措施。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完善了教育体系;仿照西方三级学制系统,设嚣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又将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并举,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在课程设置上,中西兼学,引进了西方近代课程和学科体系;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德、智、体的协调发展;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制度;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方面,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司,并设提学使一人,负责统管全省地方学务,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拟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教育宗旨。

(2)作用。晚清的教育改革,基本体现了时代对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彻底推翻清政府。

解析:

3.简述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通史真题)

1901年1月,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其重要方面,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和近代化影响巨大。

(一)内容

(1)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清末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于1905年9月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科举制由此废除。

(2)建立现代化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学制。

(3)兴办新式学校。科举制废除之后,清政府下令在各地兴办了一些新式的学校,新式的小学、中学和各类高等学校纷纷涌现。

(4)派遣留学生出洋。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多次下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并鼓励民间自费进行出国留学活动,对于留学生有一定的优待,使得留学行为日盛。

(5)改革教育行政机构。清末新政期间,政府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教育,对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在中央设立了学部,在各省设立了提学使司,在府、厅、州、县设立了劝学所。

(二)影响

(1)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建立,科举制不再是统治阶层选拔精英的工具,受到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兴起。

(2)教育近代化逐渐发展。在实行新学制和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的背景之下,中国教育知识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封建教育体制逐渐转变为追求实用科技的现代教育体制,知识分子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自由”“民主”等西方文化带入中国,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3)人民受教育率逐渐提高,思想逐渐解放。清末新政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大中小学堂,总体来说使得民众受教育机会增加,并且新政中还允许女子接受教育,这提高了民众的知识文化素养,有利于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民追求民主和探索救国出路。

但是,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科举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342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