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73
论述题
1.论述护法运动的性质、大致过程和影响。(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
护法运动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前后共有两次。
(一)性质
“护法运动”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从性质上说,护法运动仍然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大致过程
(1)第一次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兵败后,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即以“拥护约法、恢复国会”为号召,率驻沪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到广州。8月,国会非常会议召开,组成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选举为大元帅。领导护法军抗击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并在湘南、四川战场告捷。但西南军阀参加护法运动只是对付段祺瑞以求自保的权宜之计,而非真正拥护护法。1918年5月军政府改组,排挤了孙中山的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2)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8月,粤桂战争爆发,拥护孙中山的粤军驱逐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占领广东。11月孙中山由上海重抵广州,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次年5月,广州的非常国会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兼陆军大元帅的名义,正式再度揭起护法的旗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5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上,8月回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
(三)影响
(1)促进了革命发展。护法运动为了挽救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而展开,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促进了革命发展。
(2)促进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封建军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于是在上海著书立说,沉痛回顾辛亥革命以来遭到的失败,努力探索继续革命的道路。
解析:
2.概述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过程。(南京大学2016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内战。以吴佩孚等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因为段祺瑞的倒台而矛盾激化。1922年,直奉双方发生大战,是为直奉战争。
(一)直、奉的势力扩张与矛盾
直皖战争结束之后,直奉两系因分割势力范围而导致矛盾激化。张作霖将奉系势力扩张到热河、察哈尔以至京、津地区,曹锟和吴佩孚将直系扩张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双方矛盾激化。
(二)梁士诒内阁的上台及对直系的打击
张作霖为打击直系势力,与段祺瑞和孙中山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并且支持梁士诒出任国务总理组织内阁,梁上台后积极为奉系效力而排挤直系势力,直奉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战争前期
1922年4月,在日本支持下,张作霖以镇威军司令名义发布入关布告,正式对直系军阀动武。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12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迎战。
(四)战争后期与奉系的失败
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初期双方各有胜负,后期随着吴佩孚迂回与分化战术的实施,奉军第十六师阵前倒戈,奉军西线与东线全线溃败,张作霖败退东北。
(五)战后协商阶段
张作霖败退东北后,以省议会的名义宣布东三省联省自治。6月17日,在英美调停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的失败而结束。统观战局,在军事实力方面,奉军明显占优势却战败,张作霖痛感自己部队的弱点,从此走上了整军经武之路;在政治格局上,取得胜利的一方必然成为北京政府的实际操纵者。直系通过军与权的结合,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英美势力也因此在中国占据上风。
解析:
3.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满汉关系。(四川大学2016年中国通史真题)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保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采取了“满汉分治”的手段,满人在社会各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晚清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后,满汉权力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动,而辛亥革命后,在反对清政府的问题上也涉及了满汉关系问题。
(一)晚清时期的满汉关系
(1)在军事上,以满人为主体的八旗军开始让位于汉人武装。太平天国运动后,八旗军难以抵挡各地方起义,地方武装湘军、淮军逐渐兴起。汉人官员编练的地方军队,例如湘军、淮军乃至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编练的新军,开始取代八旗军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力量。这些变化成为促使清政府覆灭的主要力量来源,1911年,以新军为主要力量的革命党人最终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2)在政治上,满人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晚清汉人掌握军权的后果之一,就是汉族地方政治势力的迅速坐大,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汉族地方大员比例显著上升,他们在推动晚清变革方面,给清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力。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汉族督抚发起的“东南互保”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3)在社会上,满汉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弱。在晚清政府时期,迫于社会上的压力,政府通过取消旗人的特权,允许满汉通婚等缓和民族矛盾尤其是满汉矛盾。
(二)民国初期的满汉关系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反满思想。在反对清朝统治过程中,革命党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观念,认为满人的腐朽统治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主张暴力反满。
(2)“五族共和”的满汉平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强调满、汉等五个民族共存共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推行各民族共存共荣的方针,使满汉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解析:
4.试评国民党一大。(扬州大学2016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一)背景
(1)革命屡遭失败。辛亥革命后,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孙中山相继发动护国、护法运动,均遭到失败,只好局促于广东一隅。但是很快再次经历陈炯明之变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201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