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87
论述题
1.概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西学东渐的过程。(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史真题)
西学是指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西方社会知识等西方学术文化,西学东渐指其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西学传播
(1)概况。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以通商口岸为基地,进行各种西学传播活动,出版了一批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英国传教士兼医师合信的《全体新论》等5种西医著作、英国传教士蒙克利的《算法全书》、合信的《天文略论》、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中国人李善兰合译的《代微积拾级》、伟烈亚力与中国人王韬合译的《重学浅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等,都是第一次将西方近代科学介绍进中国的著作。
(2)特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传播翻译的西学著作主要是自然科学著作,且规模和数量较为有限。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传播
(1)概况。洋务运动开展后,洋务派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大量翻译刊印西方图书。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共译刊西方图书200多部,其中以美国人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中国人杨树和张秀合译的《世界史纲》等影响较大。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翻译馆,由傅兰雅主持翻译出版西学书籍,译刊西书内容包括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社会科学等,著名译作有《化学鉴原》《地学浅释》等。
(2)特点。洋务运动时期传播的西学,内容主要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但有关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开始增多。在这时期,西学通过遍布各地的新式学堂、各种近代报刊和品种繁多的西书,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西学的影响已经逐渐从知识界扩大到社会基层。
(三)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传播
(1)概况。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一批思想家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这一时期,西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严复翻译《天演论》,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特点。维新变法思想家觉察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不仅在于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而在于它们拥有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因此他们在积极引进和宣传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引进进化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学说。
(四)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学传播
(1)概况。《辛丑条约》签订后,在民族危难深重的局势下,清政府为保住自己的统治,提出要推行新政,西方的教育、军事、法律、宪政等书籍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因之日益传播。其时正在形成的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则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坚力量。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
(2)特点。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制度文化方面。清政府推行新政时,自身也开始主动学习并传播西学。此外,革命派积极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从不同角度抨击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宣传西方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共和思想,鼓吹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挽救中国的危亡。
解析:
2.论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群体与落后群体的几次论争。(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通史真题)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群体与落后群体的几次论争主要包括洋务派和顽固派、维新派和守旧派、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论争。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1)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开明的清王朝士大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以奕[*]、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希望在不改变清政府体制的情况下,单纯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而实现富国强兵。然而,他们遭到了一些顽固守旧的大臣的坚决反对,后者主张坚持中国礼教来与列强抗衡。彼此之间进行了激烈论战。
(2)结果。从双方争论的结果看,洋务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洋务派的大部分主张都得以实施;洋务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洋务派的阵营不断壮大,顽固派日益衰落。
(二)维新派和洋务派、守旧派的论战
(1)内容。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国人对于改革政治制度的思考,其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主张变法。他们与顽固守旧的洋务派、守旧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要求私人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并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设新式学堂等。维新运动遭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以徐桐、刚毅为首的顽固派联合以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围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废科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2)结果。在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中,维新派虽然暴露出本身的许多弱点,但它毕竟还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上的交锋,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向封建阶级的挑战。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三)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内容。同盟会成立后,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与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进行了激烈论战。他们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
(2)结果。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解析:
3.有人说:在近现代中国“要救国就要学外国”。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看法。(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通史真题)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外国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的发展脉络,学习外国的层次也在逐渐深入。
(一)洋务运动是一次从器物层面学习外国的自强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开明官员注意到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威力,并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体现在开办军事学堂,训练军队,购买和仿制西方先进武器,设立近代钢铁厂、电报局、轮船招商局以及派遣学生留学等。这些从器物层面的自强手段,使中国的面貌有所变化,但由于制度本身的落后性,单纯学习器物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93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