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0
论述题
1.简述新文化运动、尊孔复古、文化保守主义。(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
(一)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文化革新运动。其背景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主张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文学革命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尊孔复古
尊孔复古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一种思潮。它出现的背景是袁世凯掌握中华民国的政权,意图借传统儒家文化为自己的专制提供“合理性”。1915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特定教育纲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袁世凯、章士钊等,主要表现是:定孔教为国教、宣布中国纲常未变。这一思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使得袁世凯失去人心。五四运动后,社会上亦有一定的尊孔复古思潮出现。
(三)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以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标志。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努力结合。20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黄节、刘师培等“国粹派”。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新东方学派”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该杂志为阵地,批评新文化运动,宣传文化保守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有其自身的深刻背景,凸显了中国思想界的复杂面貌,尽管它后来被激进思潮所掩盖,但仍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
解析:
2.试比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异同。(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都是思想意识领域变革的突出表现。随着东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启蒙运动诞生。双方存在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相同点
(1)都是以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背景。在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要求用理性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和教会权威,启蒙运动由此发展;在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所发展,他们要求实行民主政治,通过否定传统为新思想的传播铺路,进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2)都是以理性和民主对旧社会进行了批判。两者都是以启迪个性解放,摆脱专制社会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状态,提出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主张为主要启蒙,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人权、人道,反对专制制度和蒙昧主义;新文化运动同样是倡导个性解放,向传统旧习俗和文化开火,倡导民主、科学和道德。
(3)都促进了本国革命的发展。两者都是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条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创造了条件。
(二)不同之处
(1)两者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尽相同。新文化运动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北洋政府初期,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文化中的皇权忠君思想极为浓厚,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需要从思想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进行一次彻底的启蒙,唤起民众的觉醒;而西方启蒙运动的主要历史人物是针对国内封建意识形态,解决资产阶级与封建守旧势力的矛盾。
(2)两者的历史传统和目标不尽相同。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已经经过了一次著名的文艺复兴,破除了人们对于教会的迷信,因此西方启蒙运动的批判对象是国际性的罗马天主教;而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经历类似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运动,儒家思想始终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才出现了针对儒家封建道德学说的新文化运动。
(3)两者思想来源不同。西方启蒙思想借助了中国古代思想,但新文化运动主要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西方启蒙运动期间,曾一度借助中国传统思想“道”的哲学理念,提出自己的“理性”原则,儒家学说中倡导伦理道德和注重教育的学说,为启蒙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则几乎都来自启蒙运动,并将其作为否定传统的思想渊源。
(4)两者的受众不同。西方启蒙运动直接面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集中在上层知识分子领域,没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文化思潮?试列举之,并选择其中的一种予以评述。(河北大学2015年中国史真题)
(一)主要文化思潮
20世纪20—30年代为民主化运动探索时期。各种思潮交锋使民主化运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也逐渐形成了保守主义(又称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主要社会思潮。这三大思潮是三个鼎立的、互相抗衡的价值系统,三者的联合与对抗,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文化思潮的主要格局和发展趋势,下面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例予以评述。
(二)自由主义发展概况
(1)20世纪20年代左右,维新派的梁启超和严复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自由主义思潮引入中国,而后张东荪和胡适成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他们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主张渐进、温和的改良,反对激烈的革命。如胡适鼓吹易卜生主义,提倡个人主义,他所提倡的政治监督、谋全民的谋利、发展个性、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等主张,一直是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2)20世纪30年代,胡适、罗隆基等提出“反对摧残人权,要求保障自由”的口号,掀起了一场“人权运动”,与国民党的专制暴政进行了抗争。
(3)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发展,自由主义者逐渐采取与国民政府合作的立场,他们中有不少人参加了国民党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适出任了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自由主义者“独立”的声音趋于低落。
(三)自由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救国思想被引入近代中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美好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思想上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保障了人权;社会上推动了学术、出版等行业的发展;政治上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起过一定作用等。
(2)局限性。自由主义主张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改良,反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57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