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84
论述题
1.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山西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史真题)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障民生基本要求和国防耗费,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战时经济统制法令,通过法律与行政手段对后方经济生活,从生产、流通到分配、消费等各环节。实施了严厉的经济统制,形成了战时经济体制,奠定了整个抗战胜利的经济基础。
(一)内容
(1)经济调整政策。1938年3月,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提出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以助长抗战力量、求取最后胜利为目标,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加强国家的调控作用,以集中物力、财力,为战时经济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工农业统制政策。在农业政策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剂粮食并开垦荒地,培养推广优良作物品种,介绍先进生产技术;发放农业贷款,成立合作机构,充实与调剂农村金融,对保证军需民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工业政策方面,组织沿海沿江工厂内迁,确定了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改善大后方工业的产业结构;大力扩展国营工业,建设矿业、重工业与国防工业。
(3)金融统制政策。国民政府设置了“四行二局”,通过“四联总处”确立了国家金融垄断体系,通过实行外汇管制控制国家金融。
(4)贸易统制政策。国民政府设置贸易委员会,颁布《增进生产及调整贸易办法大纲》,对矿产、羊毛、生丝等产品进行统购统销,掌握了重要出口物品。
(二)评价
(1)积极方面。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总体上看支持了抗日战争到最后胜利,并对西部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
(2)消极方面。国家资本的高度垄断及其与外国资本相结合压制私人资本的发展,使中国经济不能独立发展,而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附庸,在一定程度上吞噬着抗战时期经济政策的效果;国民政府因战时财政困窘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国统区物价飞涨,社会经济更加混乱。
解析:
2.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大西南的政策有哪些?抗日战争对西南地区有何影响?(云南大学2019年中国史真题)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大西南的地位十分重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制定了全新的政策。
(一)主要政策
(1)在政治上,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以四川以及西南为大后方。国民政府迁渝后,确立了战时领导体制,加强了中央与西南的联系,强化了对于该地区的控制。特别是强调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中央化,推动了政令的畅通。
(2)在经济上,实施抗战与建国并举。国民政府内迁后,拟订了西南与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明确将工业建设重点放在西南。采取了其他一些旨在加强对战时经济领导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战时经济建设的政策,如成立川康建设经济委员会、川康建设期成会等。
(3)在文化教育方面,实施高校内迁西南政策。西南地区原本文化教育整体落后于东部,但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大批东部地区著名高校内迁西南,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在教育政策方面,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战略思想,强调教育质量与军事化教育并重的方针。同时在后期,西南地区的高校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二)抗日战争对西南地区的影响
(1)促进了西南地区政治地位的提升。战前的西南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地区,是一个封闭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地方。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这一地区。
(2)促进了西南经济发展。抗战期间,广大的西南人民和内迁人民为了争取抗战胜利,为前方的抗战做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西南地区思想文化等的现代化。国民党政府发展西南大后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确实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产方式以及思想意识对西南地区更是质的冲击,使得先进思想观念传入西南,促进了其近代化进程。
解析:
3.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接收的弊端。(河北范大学2017年中国史真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接收,严重破坏了沦陷区的经济,直接造成了其统治基础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接收人选质量低劣,贪污腐败横行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派出大量官员去沦陷区,但是接收大员或将一部分资产据为己有,或借接收之名敲诈勒索,产生了严重的腐败。
(二)接收次数多、机关混乱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多次对经济进行接收,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机构,使得接收工作没有条理,漏洞百出。
(三)接收过程利用法币兑换,大肆敛财
国民党政权把接管沦陷区看成一个敛财的好机会,规定伪政府所发的货币兑换成国民党的法币的比例是200:1,而实际上当时的购买力之比远高于此,这导致沦陷区百姓现钞和银行存款大幅贬值,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招致普遍的民怨。
(四)经济接收造成大量浪费
在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接收的过程中,大量官员对于难以接收的财产未进行妥善处理,任其遭受风吹日晒雨淋,最终使得大量物资发霉腐烂。
(五)经济接收给人民带来严重困难
在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接收的过程中,往往任意把人民财产定性为“敌产”而加以抢夺,使得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解析:
4.论述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中国社会经济变动成因以及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历史学真题)
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在帝国主义的影响和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
(一)经济变动状况
(1)传统手工业、农业备受打击,自然经济解体。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连年战乱、灾荒和沉重的赋税使农业衰落、农村破败,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证,传统经济在此背景下逐渐解体。
(2)新式工商业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随着传统经济的解体和中国追求近代化步伐的推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
(3)经济重心和城市层级结构发生转变。开埠通商引发传统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变动,经济重心转移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13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