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3
论述题
1.论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史真题)
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而使中国开始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列强先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形成
(1)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签订,成为中国被纳入条约体系的起点。从此,西方列强在华设立租界、侵吞土地,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受到破坏,关税自主权、司法独立权等逐步丧失,中国政治上的独立主权,开始遭受破坏。同时,借由不平等条约掠得的特权,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英法逼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同时自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权,总税务司亦由西人担任,中国的关税自主进一步受到侵害。
(3)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对殖民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的边疆危机逐渐加深,领土完整更遭破坏。
(4)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引发了列强在中国的瓜分狂潮,还刺激了他们向中国资本输出,通过投资贷款、开矿设厂、修建铁路等方式,控制中国财政金融和经济命脉,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主权几乎损失殆尽。主要表现为:中国的海关、常关、盐税完全为帝国主义所控制,除盐赋外,清政府几乎别无经济来源;列强可在使馆区和京津地区部署军队;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等。至此,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特点
(1)政治方面。国家被列强所操控,领土与主权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司法与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使中国的大片土地被强行租借或割让,而沙俄趁火打劫更是侵占了最多的土地,租界拥有独立的司法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司法权。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经济方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竭力榨取,虽然通过资本主义商品倾销,部分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由洋商、官办和民族资本先后形成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但在外国资本和依附于它的官僚买办资本相互勾结与夹击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处于依附地位。
(3)思想文化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欧美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难以传播,而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种族主义偏见以及中国本土封建主义的糟粕却到处泛滥、毒害人民。在此期间中国人的政治权利意识不断觉醒,随着西方一些观念的引入,国人开始反思思想文化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并进行了多次改革与探索,最终为帝制的推翻奠定了重要基础。
(4)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屡屡遭受外国侵略,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虽然保持独立国家的形式,但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权利和地位上是根本不平等的,是屈辱服从的关系。通过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严重下降。与此同时,清政府原有的朝贡体系开始瓦解,这种以宗主国和附属国关系构建的东亚外交圈,最终因为列强多次入侵而崩溃,清政府开始逐步放弃了天朝外交观念,逐步接受西方通行的平等外交观念。
解析:
2.结合晚清历史事实,阐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史真题)
晚清以来,由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携手奴役中华民族,统治中国人民,因此,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以争取人民民主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斗争,是紧密联系同时进行的,它们是同一个政治发展历程的不同方面。
(一)晚清时期对民族独立的追求
1840年以来,清政府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基本都失败了,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大量的割地赔款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民族独立就是中国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改良派与革命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洋务派和维新派试图通过技术和制度层面师法西方,以求走上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
(二)晚清时期对人民民主的追求
晚清以来,在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西方政治学说开始进入中国并影响深远,其中国家主权、人民民主等政治学说为一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以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再到严复翻译《天演论》以及后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于西方政治学说的宣传推介,再到以同盟会成员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例如邹容、陈天华等人,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三)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关系
近代以来,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以争取人民民主应是紧密联系同时进行的,它们是同一个政治发展历程的不同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深重的民族灾难,使国人在独立与民主之间产生了先后的选择,即先实现独立,再完成民主。这种选择固然体现了急于求成的非理性特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身的合理性。毕竟,没有一个完整的独立民族国家作为体制保障,要想实现人民民主完全是一种天方夜谭。
总体而言,晚清以来,从戊戌变法开始到辛亥革命,在追求民族独立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在追求人民民主。但追求民族独立的活动屡屡失败,人民民主也就无从谈起了。
解析:
3.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扬州大学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一)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27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