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74
论述题
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学科历史真题)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化政策主要经历了抗战前、抗战中以及抗战后三个阶段,各自根据形势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文化政策。
(一)战前阶段(1928—1937年)
(1)反对共产主义,强化三民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确立了一党专政体制,强化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的传播。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剥夺进步文化的出版自由,并查禁一切宣传共产主义、批评国民政府、要求民主和抗日的书报杂志。至抗战前,国民党正式确立了三民主义在党内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地位。
(2)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由于外患侵袭与内部纷争,部分国人宣扬“全盘西化”论。国民政府在宣扬三民主义思想之时,在国内掀起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主张以民族主义、民族本位相号召,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应对民族危机的精神力量,始终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国民党采取积极的抗战政策,在文化政策上采取较为开明的基本政策,民众的言论出版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以往的文化专制政策有所松动。
(1)积极宣传抗日文化。国民党于1938年初决定在军委会下设政治部,政治部下设四厅,其中第三厅主管文化宣传,成为推动抗日救亡宣传的重要阵地。国民党文化政策的松动使抗日书刊、文化团体、文艺作品、救亡宣传等迅速发展,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抗日民主团体发展起来,促进了战时文化的繁荣兴盛。
(2)放松对新闻出版界的管制。抗战之初,国民党颁布作为战时基本国策的《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不违反三民主义和法令的出版物均允许出版,放松了对人民的言论、出版等的管制,并且提出在国民党指导下,奖励文艺团体和文艺界人士编著的民族抗战剧本、小说及通俗读物、民间抗战画报等文化政策。这种抗战文化政策的激励,使得各种抗日救亡和进步报刊异常繁荣。
(三)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年)
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紧张,国民政府对于文化政策的宽松态度逐渐收紧,开始进一步强化文化领域的政策管制,例如审查图书,颁布文化管制法规等,尤其反对共产主义以及一些民主文化。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特别是在“戡乱”时期达到顶峰,如有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因言论而发生的惨案。
解析:
2.论述国民政府的“训政”。(扬州大学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1928年,北伐结束,国民党完成“军政”。为落实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政治体制建设阶段,1928年10月,国民党正式制定《训政纲领》,宣布进入“训政”阶段。《训政纲领》成为国民党建立“党国体制”的重要法理依据。
(一)“训政”的内容
(1)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将政权付托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施行重大国务,并有权修改和解释国民政府组织法。
(2)人民拥有和行使政权,依照孙中山《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党“训练国民逐渐推行”。
(3)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二)“训政”的实施
(1)设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国民党中央专门修改制定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暂行条例》,强化政治会议的权力,将其置于政府之上,成为联系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的主要桥梁。
(2)按照五权分立制度建立五院。按照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的原则,设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
(3)《训政时期约法》的颁布。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并施行《训政时期约法》,以国家大法形式确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体制。
(三)评价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训政体制的确立。训政的实施把国民党确定为最高训政者,把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的直接领导机关,从而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制度。
(四)国民政府“训政”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比较
(1)国民政府确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对训政制度的构想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如两者都认为基于中国国民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在实行真正彻底的民主制度之前有一个训政的过程;训政期间须实行“以党治国”;训政的中心工作是地方自治等。
(2)孙中山强调“以党治国”,其意义在于利用革命政党的整体力量,且在党内实行民主制度,是要“主义治国”;而此时国民党丧失了革命精神,党内民主不彰,少数人控制着党权以牟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实际上是“党员治国”“个人治国”。
(3)孙中山在对民众的认识上虽有偏差,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关怀民众的,对他们的政治权利相当重视;国民党的训政制度却对民众的各种权利尽力限制,甚至肆意剥夺民众的权利,镇压民众运动。
总体而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施行的训政制度虽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与孙中山的构想有相同之处,但在目标上与孙中山的精神相背离,其实质是在“以党治国”的口号下控制一切,强化国民党在国家政权各方面的作用,从“以党训政”进而发展到“以党专政”“一党专政”,并最终导致少数强势党员的“个人独裁”。
解析:
3.从训政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体制的构建,看国民党、国民政府、人民之间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历史学真题)
1928年10月。国民党正式制定《训政纲领》,宣布进入训政阶段。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文件,确立训政制度的各方面细则,会上通过的《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规定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一)国民党在全国政治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
根据《训政纲领》,原本属于全体国民的政权要由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或其中央执行委员会)来行使,治权虽托付给国民政府,却仍由国民党的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训政纲领》的核心就是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控制国家的所有权力。
(二)国民政府治权由国民党监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59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