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历史学313 >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4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4

本单篇文档共10390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学硕统考专业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历史学313 章节练习 2357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80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4

论述题

1.对中国近代史的起始时间,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你举出一种观点论述之。(南京大学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起始时间,史学界看法不一。主流观点主要有明中叶开端说以及鸦片战争开端说,中国学者较多采纳鸦片战争开端说。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论述鸦片战争开端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初步构成了列强奴役中国的政治基础。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及革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因此进入了近代时期。

(一)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外国商品涌向中国,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与分化,中国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战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战后,又增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三)中国人民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任务由原来单项反封建任务,变成了反帝反封建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性质已不是单纯的旧式农民革命了,而带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这些变化都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所以我们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解析:

2.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缘起于1954年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此后,众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了十几种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说法,提高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水平。

(一)胡绳的“三次革命高潮”说

在1954年开展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三次革命高潮”。

(二)李时岳的“四个阶梯”论

1980年,李时岳提出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该观点后来被概括为“四个阶梯”论。此说同样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线索,但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变动进行考察。

(三)新“三次革命高潮”说和“七次革命高潮”说

陈旭麓、张海鹏在胡绳“三次革命高潮”说的基础上,提出应将1840—1949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分别提出了新的“三次革命高潮”说和“七次革命高潮”说。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胜利革命应构成“三次革命高潮”;张海鹏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7年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构成“七次革命高潮”。

(四)章开沅的“民族运动”说

1984年,章开沅提出,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他从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以1919年为界标,并把前80年的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此阶段出现了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后的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民族运动的高涨。民族运动的三次高涨是近代中国历史客观存在的发展的整体态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

解析:

3.简述梁启超的新史学的观点及主要思想特点。(复旦大学2016年历史学真题)

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相继发表。在这两篇震动当时的史论中,梁启超对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猛烈而又系统的批判。他指斥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之家谱,并表明了自己新史学的观点。

(一)新史学的观点

(1)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建立在对封建旧史学的批驳和破除上的。他归纳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四弊”“二病”“三恶果”;认为旧史学只以帝王、个人为中心,完全没有群体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不能承担救亡重任。他站在救国救亡的社会现实立场来批判旧学,提倡新学,为建立“新史学”开辟了道路。

(2)进化史观。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批判孟子的“一治一乱”说,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发展。此外,他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这句话是梁启超进化史观的集中体现。

(3)因果律。梁启超将自然科学和人类史的研究区别开来,认为自然科学研究自有其规律可循,但人类历史由于有“自由意志”的存在,就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律来研究了,否则就是“不科学”“不理性”的。

(4)辩证的英雄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也是梁启超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争论,梁启超提出了一个“时势创造英雄,英雄亦能创造时势”的辩证命题。

(5)倡导史学的科学化。梁启超将史学研究的任务规定为探求“公理公例”,即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并引导历史研究者采用包括统计法在内的科学方法。

(二)思想特点

(1)在观点上,主张以西方进化论历史观为指导,反对复古倒退、停滞不变或“一治一乱”循环不已的传统旧史观。

(2)在内容上,要求突破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以政治史为基础的狭隘格局,把记载和研究范围扩大到智力、产业、工艺、美术、学术、宗教、风俗、教育、交通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在方法上,要求突破传统史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吸收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律学、经济学,以及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乃至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各种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法。

(4)在表现形式上,反对模拟因袭旧史体,主张创新,并产生了一批章节体的新史学著作。

解析:

4.有人认为“史学只是史料学”,请谈谈你的看法。(上海大学2020年中国史真题)

1928年,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正式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主张。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认为“只是史料学”的史学,主要指近代历史学。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39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94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