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卷17
单项选择题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D)
A.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C.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 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解析: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非普遍状态。D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2.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一直以来,造纸都被认为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不断追求新技术开发和使用,在节约用水方面达到了世界标准,而且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处理。在污水的排放过程中,该企业采用全世界最先进的蒸煮技术,用电将废水浓度不断提高,用产生出来的冷凝水继续洗浆生产,浓缩的废液再跟化学浆产生的废液混合蒸发进行燃烧,这样既能够回收部分化学药品,又能够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进行发电,实现了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该企业从高消耗、高污染向绿色环保的转型升级表明(B)
A.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B.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唯一途径
D.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B项正确。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故A项错误。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故C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推动事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3.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D)
A. 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
B.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过程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D项正确。
4.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其中就包括主要矛盾。下列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理解是(C)
A. 主要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 承认主要矛盾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C.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 主要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解析: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故C项正确。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故A、D两项均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故B项错误。
5.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下列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现象是相对稳定的,本质是多变易逝的
B. 现象和本质都可以通过感性思维把握
C. 本质是普遍的,现象是具体的
D. 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解析: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故C项正确。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故A项错误。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故B项错误。本质与现象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问题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和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故D项错误。
6.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的是(D)
A. 物质
B. 意识
C. 运动
D. 实践
解析: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故D项正确。
7.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相应产生。这表明(D)
A.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直接现实性
B.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解析:题干表明,私有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故D项正确。
8.“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不再是木匠、瓦匠、纺纱或其他某种生产劳动的产品,也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者别的有用物,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是由(B)
A. 社会劳动创造的
B. 具体劳动创造的
C. 抽象劳动创造的
D. 脑力劳动创造的
解析: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题干中“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对应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具体劳动的产物。故B项正确。
9.在马克思之前,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一些性质,并且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他们无法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区分(D)
A.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量
B. 价值和交换价值
C. 商品的二因素
D. 劳动的二重性
解析: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由于其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故D项正确。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指(B)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92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