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7
单项选择题
1.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是( )。(A)
A. 骨
B. 骨骼肌
C. 关节
D. 神经系统
解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运动的枢纽(支点),骨骼肌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2.膝跳反射是简单的反射,其反射弧需要( )神经元。(C)
A. 多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解析:脊髓灰质内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借脊神经前、后根和固有束,可实现以脊髓为中心的初级的躯体和内脏非条件反射。脊髓内最简单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
3.视网膜内具有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的细胞是( )。(B)
A. 视杆细胞
B. 视锥细胞
C. 节细胞
D. 双极细胞
解析: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都是感光细胞,视锥细胞数量多能感受强光和颜色的刺激,在白天和明亮处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数量较少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和暗处起主要作用。
4.黄骨髓可能出现的部位是( )。(A)
A. 长骨骨髓腔
B. 椎骨骨松质
C. 肋骨骨松质
D. 胸骨骨松质
解析:黄骨髓是成年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质组织代替而成的。
5.进行俯卧撑练习主要发展的肌肉为( )。(B)
A. 肱二头肌
B. 肱三头肌
C. 三角肌
D. 前臂肌
解析:进行俯卧撑练习主要发展肱三头肌的肌力。通过引体向上、负重弯举可发展肱二头肌的肌力。通过负重直臂侧举、胸前提拉杠铃可发展三角肌的肌力。通过锤式哑铃屈臂和反杠铃弯举可发展前臂肌的肌力。
6.体温特指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脏器等部位)的平均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通常比较稳定,但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温度略有差异,但不超过1℃。安静状态下,温度最高的是( )。(C)
A. 骨骼肌
B. 脑
C. 肝脏
D. 心脏
解析:安静状态下,肝脏代谢最活跃,产量最大,温度最高。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最活跃,因而温度最高。人体处在安静状态时内脏器官的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左右,脑的产热量占16%左右,骨骼肌的产热量占18%左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可占总产热量的90%以上。
7.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C)
A. 血液充盈、心脏射血
B. 血管外周阻力
C. 每搏输出量
D.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解析: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血管外周阻力以及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每搏输出量是影响动脉血压的生理要素。
8.( )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低)、中枢延搁时间的长短和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D)
A. 动作速度
B. 位移速度
C. 练习速度
D. 反应速度
解析:反应速度度主要取决于: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的兴奋性。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
9.以下能够反映人体机能水平的指标是( )。(C)
A. 耐力
B. 胸围
C. 脉搏
D. 速度
解析:
10.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指标,也可以作为评定运动者机能状态的客观生理指标。以下选项中属于亚极限强度心率的是( )。(B)
A. 185次/分到最大心率
B. 170~185次/分
C. 150~169次/分
D. 120~149次/分
解析: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指标,通常将心率从185次/分(或190次/分)到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称为极限强度,170~185次/分(或189次/分)为亚极限强度,150~169次/分为大强度,120~149次/分为中等强度。此外,心率亦可作为评定运动者机能状态的客观生理指标,通过测定基础脉搏(晨脉)、运动前心率、定量运动负荷后心率、最大心率及心率恢复速率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机能水平,亦可通过心率或脉搏来反应运动强度。
11.下列关于短跑运动员肌纤维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A. 白肌纤维多于红肌纤维
B. 慢肌纤维多于快肌纤维
C.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数量一样多
D. 红肌纤维多于白肌纤维
解析:快肌纤维即白肌纤维,慢肌纤维即红肌纤维。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较好,根据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特点,短跑运动员体内的快肌纤维多于慢肌纤维,即白肌纤维多于红肌纤维。
12.下列供能系统中,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重新合成ATP,供能速度最快,能量输出功率最高的是( )。(B)
A. 激光供能系统
B. 磷酸原供能系统
C.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D. 乳酸能供能系统
解析:磷酸原系统(ATF-CP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等副产品。
13.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力量素质训练,需要遵循的生理学原则不包括( )。(B)
A. 超负荷原则
B. 适时恢复原则
C. 针对性原则
D. 适宜频度原则
解析:力量素质的训练要遵循一定的生理学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超负荷原则、渐增阻力原则、针对性原则、顺序性原则和适宜频度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4.确定是否出现脱水的最早和有效的主观指标是( )。(A)
A. 渴感
B. 头晕
C. 浑身无力
D. 面色苍白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59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