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6
单项选择题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C)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B)
A.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解析: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经过改革普遍推行郡县制,国家对赋税和兵员的征集更高效,可以支持进行大规模战争,B项正确。
3.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高远,普通人不能领会,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D)
A. 以刑辅德的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三纲五常的思想
D. 君权神授的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董仲舒强调天子是“天道”的代言人,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D项正确。
4.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生产工艺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C)
A. 屈原
B. 张衡
C. 蔡伦
D. 郦道元
解析: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张衡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发明地动仪。郦道元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廉价纸张的使用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文化传播。
5.221年,刘备亲率蜀军攻打吴国,结果蜀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骨漂流,塞江而下”。造成这一惨败景象的战役是( )。(B)
A. 官渡之战
B. 猇亭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长陵之战
解析:关羽被吴国袭杀后,刘备率军为其报仇,沿长江而下扎营讨战。吴军在陆逊指挥下,采取火攻大破蜀军。这次战役史称“猇亭之战”。
6.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禄山等叛军在叛乱初期攻下军事重镇潼关,进占洛阳和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这说明( )。(D)
A. 统治者昏庸无能
B. 前方将领指挥不力
C. 安史叛军实力强大
D. 军事上的溃败反映出当时各项制度遭到破坏
解析:唐朝初年,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军事上推行府兵制,这是国家政权的两大支柱。到唐玄宗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在籍农民大量逃亡,均田制无法推行,进而导致“兵民一体”的府兵制名存实亡。军队被削弱,赋税来源减少,是导致唐朝政府平叛初期屡遭败绩的根源。
7.张居正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推行“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鞭法”说法正确的是( )。
①缓解财政紧张状况
②简化了征收手续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A)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折银征收,官收官解,形成有效的财税征收体系,缓解当时财政紧张的状况,①②正确。政府将徭役和土地数量相联系,呈现出“摊丁人亩”的趋势,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负担,③正确。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开垦等因素有关,“一条鞭法”的推行与农业生产发展没有直接关系,④错误。
8.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 )。(C)
A.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C. 鸦片战争
D. 洋务运动
解析:鸦片战争及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封建主义,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国家,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题干中的照会( )。(D)
A. 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中国的利益
B. 协调了列强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
C. 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 反映出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解析:题干中美国的照会显然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此时美国的工业实力已经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争夺海外殖民地是美国的当务之急,D项正确。
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中国在亚洲最早( )。(B)
A. 走上宪政之路
B. 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 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后走上君主立宪道路,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排除A、C两项。印度、东南亚国家都早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仿效美国的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1.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的意见。二人认为当时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C)
A. 自由精神
B. 平等精神
C. 民主精神
D. 科学精神
解析:题干中胡适和蒋梦麟观点的核心是要包容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不可为迎合而压制相左的意见。“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民主精神。
12.《抗战胜利的代价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299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