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2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C)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早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早亡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皇位。
2.3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颁布“度田令”,在全国丈量土地亩数,核实户口。这一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A)
A. 清查农业人口数量,方便颁布奖励农耕政策
B. 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抑制豪强地主奴役人口数量的增长
D. 掌握确实的人口和垦田数量以增加赋税收入
解析:东汉初年的地方豪强拥有很大的势力,刘秀为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掌握确实的人口和垦田数量,增加政府赋税收入进而颁布“度田令”。
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D)
A. 汉武帝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代两税法
D. 宋代王安石变法
解析:题干中引用的话正是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针对反对意见提出的“三不足”,意在激励宋神宗打破固有的祖宗家法,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特权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锐意改革。
4.《晚明社会变迁》指出:“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B)
A. 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 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输出产品(主要为手工业产品),获得大量白银,B项正确。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A项错误。题干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明朝政府没有进行殖民扩张,D项错误。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曾谈道:“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由此可知魏源( )。(D)
A. 主张实行总统制
B. 主张实行议会制度
C. 建议实行君主立宪制
D. 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解析:作为早期关注世界局势的中国人之一,魏源只是搜集整理资料,向国人介绍西方国家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并未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6.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之所以能在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人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 )。(B)
A. 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 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
C.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 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解析:从题干“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可以看出孙中山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B项正确。
7.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C)
A. 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 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 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 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根据题干,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C项正确。
8.毛泽东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 )。(B)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解析: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他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总结出了这一思想。《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期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早已形成,排除A项。C、D两项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
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和机构。这些变化( )。(B)
A. 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 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 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解析:晚清时期出现的“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和机构都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迫使封建专制政权对原有体制做出调整,适应新形势下的现实需要。A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应该是半殖民地化的表现。D项错误,虽然这些官职、机构的出现是列强侵略带来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0.我国第一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B)
A.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B.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还没有被消灭,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是在1958年,A、C两项错误。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基础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表述不准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67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