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3
单项选择题
1.《周礼·小司徒》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西周采邑里的土地占有、耕作以及田赋的收取等,采取的是( )。(B)
A. 私田制
B. 井田制
C. 均田制
D. 土地国有制
解析: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各级贵族占有土地的最基层单位是邑、里或书社。一个贵族,往往能够占有数十甚至数百个邑。井田制度是我国古代初期基层土地占有与耕作的主要形式,也是田赋征收的主要依据。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A. 儒家、道家、法家
B. 儒家、墨家、道家
C. 儒家、道家、阴阳家
D. 儒家、法家、名家
解析:诸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三家。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法家学说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实用的倾向。
3.山东、河南等地都发现有汉代的冶铁遗址,其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在汉代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
B. 河南成为汉代的手工业中心
C. 汉代铁农具开始发展起来
D. 汉代冶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
解析:汉代的冶铁遗址众多表明汉代的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时期铁农具发展起来,C项错误。汉代的铁矿呈多点分布,形成多个冶铁业中心,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4.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C)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改拓跋姓为元姓,将姓氏起源与上古帝王、天道联系起来,就是要证明北魏皇族出身尊贵,皇权至上。北魏政权中,拓跋氏地位高于其他姓氏,无须提高;单纯更改姓氏不能改变生活习惯,需结合通婚、禁胡语等措施;作为统治阶级的鲜卑族地位高于汉族。
5.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
A.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南朝选官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出的贵族子弟进行文化水平的限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 唐代晚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 南宋时期,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解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
7.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被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A)
A. 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 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 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由题干可知明朝的大臣主张嫡长子继承制,使得明神宗放弃自己的立储主张,反映明朝的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A项正确。
8.1895年7月,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中外纪闻》开始发行。该刊物的创办地点是( )。(B)
A. 广州
B. 北京
C. 南京
D. 武汉
解析: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文稿,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9.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C)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进行舆论准备
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此时民族危机严重。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C项正确。
10.遵义会议上,为了解决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问题,改组中央书记处,形成新的军事领导核心。其中,( )没有参加此次会议。(C)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王明
D. 朱德
解析:本题采取排除法。遵义会议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党内的领导和军事指挥问题。重组中央书记处后,张闻天任总书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秦邦宪)任书记处书记,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王明因长期在苏联而未能参加此次会议。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其重要作用是什么?( )(A)
A. 促成国共合作
B. 缓解当时紧张局势
C. 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阴谋
D. 有利于推动抗日运动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暂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了内战,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定并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B)
A. 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 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 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266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