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0
单项选择题
1.周武王灭商后修造新都镐京,称为宗周。后来西周统治者在洛阳修建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D)
A. 维护分封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解析:西周统治者修建成周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建都无关,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的位置与成周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2.每到节假日,“都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都是广大游客的必去景点。这些景点位于( )。(A)
A. 四川省灌县
B. 陕西省西安市
C. 山东省临沂市
D. 安徽省阜阳市
解析:根据题干中“都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可以推断,这些景点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关。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灌县境内。
3.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系统的秦代法律条文。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地点是( )。(B)
A. 湖南省长沙市
B. 湖北省云梦县
C. 陕西省西安市
D. 山西省太原市
解析:197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墓葬时整理出大量竹简,即睡虎地秦简。
4.《汜胜之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这部著作是对当时( )区田法的总结。(B)
A. 中原地区
B. 关中地区
C. 江南地区
D. 岭南地区
解析:《汜胜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汜胜之根据关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区田法做的总结。
5.唐高祖时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被历代沿用,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C)
A.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 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十分珍贵
C.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通宝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货币符号的定型,这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有关,C项正确。
6.《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一章中认为中国史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B)
A. 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 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C. 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 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解析:我国古代社会无论封建王朝怎样更迭,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基础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日益强化,呈现出“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
7.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 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 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C. 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
D. 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
解析:从“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并结合史实可知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A项不符合题意。从“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并结合史实可知如果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B项不符合题意。从“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并结合史实可知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项符合题意。从“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
8.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外国人管外国人,协定关税可以减少争执,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C)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题干内容反映清政府重视经济利益,不关心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这是一种国家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C项正确。
9.洋务派和顽固派在( )的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A)
A. 维护封建制度
B. 维护“祖宗成法”
C.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改革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解析: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分歧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自强。B项是顽固派的主张,C、D两项是洋务派的主张。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徐中约认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C)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 中国军事领导的妥协退让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徐中约认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C项正确。
11.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将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D)
A. 民本主义思想
B. 民族主义思想
C. 民权主义思想
D. 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民生主义思想指发展公共事业,有利于整个社会民生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357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