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7
单项选择题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并自立为国君,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C)
A. 分封制度被废除
B.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 等级制度被破坏
D. 贵族特权被废除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界限森严。题干中齐国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说明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2.汉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 )。(A)
A. 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 反对治国尊崇儒术
C. 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 推崇孔子礼制思想
解析:汉文帝时期采纳黄老学说,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A项正确。“政失厥道”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具体措施,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的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D项错误。
3.天竺的熬糖法在唐代传入中国,改进了中国的制糖技术。唐代高僧玄奘在天竺期间,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在该地流传。这最能体现( )。(B)
A.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B.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技术、思想等方面的进步和传播
C. 唐朝时有许多国家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D. 唐朝与天竺的关系十分友好
解析:天竺的先进熬糖方法传入中国有利于改进中国的制糖技术,《道德经》传入天竺也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A、C、D三项在题干中都没有直接体现。
4.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相同点在于( )。(D)
A. 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B. 均按丁缴纳定额的租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C. 以土地、财产多少作为征税依据
D. 实行前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故A项错误。租庸调制要求按丁缴纳定额的租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两税法以土地、财产多少作为征税依据,故排除B、C两项。在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行前期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
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 )。(A)
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都导致了新的历史条件的出现。黄宗羲等思想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提出相应的主张。他们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6.八幡制铁所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建于1897年,生产设备是花费巨资从德国全套引进。当时日本财政经费紧张,其建设资金最可能来自( )。(C)
A. 本国的海关收入
B. 黄金的大量出口
C. 《马关条约》规定的中国赔款
D. 日俄战争中的俄国赔款
解析:本题采取排除法。国家的海关收入属于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说经费紧张,排除A项。日本黄金的大量出口是在19世纪中期,其出口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世界黄金市场价格的剪刀差直接相关,并未给日本带来可观收入,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清政府需支付白银两亿两,结合八幡制铁所的建设时间可知C项符合题意。日俄战争发生在1904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7.近代中国铁路的设计或修筑都由外国人控制。20世纪初有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干线。他是( )。(C)
A. 魏源
B. 左宗棠
C. 詹天佑
D. 茅以升
解析:题干中所指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它是一条自北京西直门,经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的铁路,全长约201.2千米,工程设计者是詹天佑。
8.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C)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 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D. 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更重视“社会改造”,说明此时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热度减少,要求改造社会,C项正确。
9.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A)
A. 《八一宣言》
B.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 《国共合作宣言》
D. 《论联合政府》
解析:从时间上看,A、B、C、D四项分别发生在1935年10月、1935年12月、1937年、1945年。A、B两项时间最接近题干中的时间点(1935年),但结合“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等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干要求。
10.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中国倾销,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大多不能维持正常运转。这反映出( )。(A)
A.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 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 “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 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A项正确。
1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期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D)
A. “百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168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