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89
单项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段话的实质是( )。(A)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二因素论
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矫正幼儿口吃的主要方法是( )。(D)
A. 密切关注
B. 严格要求其改正
C. 让幼儿多说话
D. 解除紧张
解析: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解除紧张。
3.儿童有不安、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B)
A. 放纵型
B. 专制型
C. 民主型
D. 自由型
解析: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安全感得不到保护,会变得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
4.儿童知道从烤炉中取出的面包是热的,这是( )。(D)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儿童知道从烤炉中取出的面包是热的,说明儿童能够认识这种内在联系,因此属于思维现象。
5.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D)
A. 陈鹤琴
B. 张宗麟
C. 张雪门
D. 陶行知
解析: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倡导“活教育”。
6.学前教育的实质是( )。(B)
A. 综合教育
B. 启蒙教育
C. 独立性教育
D. 适宜性原则
解析:学前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语“开窍”。
7.最益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B)
A. 角色扮演法
B. 行动操作法
C. 发泄法
D. 表扬鼓励法
解析:幼儿参与实际行动,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增强自己的认知、情感等,易于将行为规则、法规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行动操作法最益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8.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 )。(C)
A. 精神环境
B. 保育环境
C. 游戏环境
D. 教育环境
解析: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游戏环境;从幼儿园强调保教结合,保教并重这一特点来分,幼儿园环境又可分为保育环境和教育环境;从幼儿的生活、安全、活动和交往的需求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从幼儿园潜课程的结构及特征来分,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组织制度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主要类型来分,幼儿园环境可分为生活活动环境、游戏活动环境和学习活动环境。
9.下面不属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主要类型的是( )。(D)
A. 人际交往活动
B. 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活动
C. 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D. 民族文化活动
解析: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是自我教育活动、人际交往活动、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活动、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10.( )是指除评价对象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对该评价对象所进行的评价。(B)
A. 自我评价
B. 他人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解析:他人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即指除评价对象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对该评价对象所进行的评价。
简答题
11.简述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解析:
12.简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解析:
论述题
13.论述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
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基础性,要求学前教育必须普及、普惠;公益性,要求学前教育必须公共、公平;保教性,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全面、优质。
(1)普及性——解决“人人都要接受”的问题。大力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或国家的角度,都必须引导和力推学前适龄的新一代公民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
(2)普惠性——解决“人人都能接受”的问题。普及与普惠是相辅相成的,要普及就必须普惠,只有普惠才能普及。
(3)公共性——解决“人人都要供给”的问题。其“公共性”要求学前教育必须由政府来负责,围绕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规划、投入、管理、监督,构建完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4)公平性——解决“人人平等供给”的问题。公共资源归属社会成员所共有,它客观上要求资源平等地向每一位社会成员供给,保证社会成员平等享有资源的基本权利,尤其是作为人生启蒙的学前教育资源,更加强烈地要求平等的供给,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起点。
(5)专业性——解决“专”的问题。学前教育必须配备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包括专业的管理队伍,专门的研究人员,专任的教师,专职的保育员,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05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