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级管理与教师发展)模拟试卷2
单项选择题
1.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 )。(C)
A.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B.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C.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D. 洛克《教育漫话》
解析: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了解,产生了情谊和信赖,班集体的核心初步形成拟定,班集体的特征已经比较鲜明地呈现并稳定下来。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凝聚力有所显现。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属于班集体的( )。(B)
A. 组建阶段
B. 核心形成阶段
C. 发展阶段
D. 成熟阶段
解析:班集体的组建阶段是集体的雏形时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不过,这时的集体特征还不稳定,还不时会受到挑战,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小学生的自觉行动。发展阶段:班集体已经成为教育主体,多数学生能够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学生已能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成熟阶段是班集体发展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地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气氛。
3.刘敏在一次市中学生书法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受到了学校的奖励和肯定。刘敏感到非常开心,从此以后,刘敏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了。这属于学校群体功能中的( )。(C)
A. 归属功能
B. 认同功能
C. 支持功能
D. 塑造功能
解析:支持功能是指学校群体中学生或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
4.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张老师没有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是保持头脑的冷静、情绪的镇定,冷静观察、沉着分析当时当地的情况,采取最佳的手段解决当时的突发事件或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此时,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A. 冷处理
B. 幽默化解法
C. 迂回法
D. 用爱感化法
解析:所谓冷处理,就是指对于有些突发事件,班主任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保持头脑的冷静、情绪的镇定,冷静观察、沉着分析当时当地的情况,采取最佳的手段解决当时的突发事件或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5.班级管理者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并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种方法是( )。(C)
A. 调查研究法
B. 情感感染法
C. 规范制约法
D. 舆论影响法
解析:规范制约法是用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6.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D)
A. 课堂管理
B. 课堂情境
C. 课堂气氛
D. 课堂纪律
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7.高二(15)班教师因为某些事情离开教室20~30分钟,回来后发现该班学生依然很安静地在学习。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B)
A. 人际纪律阶段
B. 自我约束阶段
C. 自我服务阶段
D. 共同协作阶段
解析:处于自我约束阶段的学生很少陷入什么麻烦,因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也能够做到自我约束。题干所描述的学生就处于自我约束阶段。
8.高三(6)班的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规及班规,并在日常的行为能自觉地依靠规则约束自己。该班的纪律类型属于( )。(D)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D. 自我促成的纪律
解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9.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C)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C. 自我促成的纪律
D. 任务促成的纪律
解析: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10.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三种类型。(A)
A. 对抗的
B. 民主的
C. 抑郁的
D. 恶劣的
解析: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1.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大家的共鸣,这种主题班会类型是( )。(D)
A. 体验型
B. 讨论型
C. 表演型
D. 叙事型
解析:叙事型是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大家的共鸣。体验型是我们在主题班会里面通过对一个主题比较深入的体验,来使学生达到对这个主题的深入理解。讨论型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表演型是可以通过心理剧和道德情景剧去体验当时的道德情景。
12.心理剧在学校班级活动里面经常使用,这属于哪种类型的班队活动?( )(C)
A. 讨论型
B. 体验型
C. 表演型
D. 叙事型
解析:心理剧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去体验当时的情景。这里要区分体验型与表演型班队活动的不同,前者在于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刻的体验,如“春游踏青”活动,让同学们深入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到来,属于体验型比较强的;而后者在于角色扮演,如“心理剧或者道德剧”,在一个活动中,体验表演某个角色的心情,并有所感触,这样的就属于表演型班队活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班级例会的特点的是( )。(B)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80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