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模拟试卷12
单项选择题
1.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是( )。(C)
A. 社会实践活动
B. 班主任工作
C. 教学
D. 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解析: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实施德育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
2.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B)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等。
3.李小林总是随意拿其他同学的文具不归还,经同学举报后,蒋老师把他叫进了办公室。老师问道:“你随意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这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老师,我也知道我做的不对,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 )对李小林进行教育。(C)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出于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C)
A. 从众
B. 内化
C. 服从
D. 认同
解析: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5.在( )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
A. 依从
B. 认同
C. 服从
D. 内化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6.皮亚杰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时运用的方法是( )。(C)
A. 道德困境法
B. 道德两难法
C. 对偶故事法
D. 推断法
解析: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道德两难法是科尔伯格提出来的。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他律道德阶段是指( )。(B)
A. 2~5岁
B. 6~7、8岁
C. 8~10岁
D. 10~12岁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
8.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说明儿童处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 )阶段。(D)
A. 自我中心
B. 可逆性
C. 自律道德
D. 他律道德
解析: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9.儿童的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说明该儿童出现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 )阶段。(B)
A. 前道德
B. 初步自律
C. 自律道德
D. 他律道德
解析:处于“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7、8~10岁)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认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10.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在( )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B)
A. 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
B. 寻求认可定向
C.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D.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
解析: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11.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免受惩罚的是好的行为,遭受惩罚的是坏的行为。这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 )。(D)
A.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B. 寻求认可定向
C. 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
D.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
解析: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1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这表明儿童处于( )阶段。(D)
A. 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
B.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C. “好孩子”道德定向
D. 遵守法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94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