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85
单项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赞科夫
D. 布鲁纳
解析:“泛智”教育思想是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来的。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C)
A. 阶级性
B. 历史性
C. 永恒性
D. 平等性
解析: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等属性。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指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A)
A. 社会流动功能
B. 文化传递功能
C. 社会改造功能
D. 人口控制功能
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
4.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B)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嗣绕着学牛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结合题干,本题选B。
5.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
A. 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干中罗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贯彻的正是直观性原则。
6.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人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C)
A. 实验法
B. 讲授法
C. 演示法
D. 谈话法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陈老师通过演示二氧化碳使木条熄灭,而氧气使木条燃烧的示范性实验,来帮助学生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7.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B)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 内隐记忆
解析:根据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问问隔不同及编码方式不同,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系统,或称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2.5—20秒。题干中晓东的记忆现象正是短时记忆。
8.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D)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在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发展的特征之一是组合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题干中,晓波能够在每改变一个特定因素的同时,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如在改变钟摆的长度时保证钟摆的材料和重量不变,进而得出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的结论,因此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9.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B)
A. 相对功利取向
B. 惩罚服从取向
C. 寻求认可取向
D. 遵守法规取向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在做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力为依据,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失、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题干中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说明其道德发展处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D)
A. 《理想国》
B. 《巨人传》
C. 《教育论》
D. 《爱弥儿》
解析:《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1.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B)
A. 遗传素质
B. 社会环境
C. 教育影响
D. 个体实践
解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会使人们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
12.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C)
A.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 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22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