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00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隐性课程的特点的是( )。(D)
A. 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B. 空间的广泛性
C. 内容的全面性
D. 教育影响的计划性
解析:A、B、C三项均是隐性课程的特点,D项是显性课程的特点。故本题选D。
2.“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A. 赞科夫
B. 维果茨基
C. 皮亚杰
D. 布鲁纳
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故本题选B。
3.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C)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求知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审美的需要
解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缺失与成长的需要两种,缺失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故本题选C。
4.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下列不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C)
A. 运用假设
B. 运用逻辑法则
C. 思维中不再出现自我中心
D. 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解析:思维中不再出现自我中心即去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故本题选C。
5.小米上课认真,教师就取消了对她抄课文的惩罚,小米以后上课都很认真。这体现了( )的作用。(B)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解析: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结合题干,本题选B。
6.在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品中,对我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 )。(D)
A.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B.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D. 凯洛夫的《教育学》
解析: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本题选D。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D)
A. 认识能力
B. 交往能力
C. 合作精神
D. 实践能力
解析:
8.“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语言形象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描述的是哪一种教学原则?( )(A)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语言形象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9.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儿童会如何评价海因茨的偷药行为?( )(C)
A. 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被抓住,抓住后要坐牢
B. 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妻子吃了药病就好了,海因茨会为此感觉好受些
C. 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去偷药,社会就变得混乱了
D. 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解析:在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认为,海因茨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偷窃违反了法律。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如果人人郁违法偷东西,社会就会变得混乱。A项属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B项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项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故本题选C。
10.关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 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动机越强,工作效率越高
B.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动机越弱,工作效率越高
C. 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中等,工作效率最佳
D. 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动机越弱,工作效率越低
解析: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但最佳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还指出,最佳动机水平与工作难度密切相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中等难度的任务中,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故本题选C。
11.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往往两头容易、中间难。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D)
A. 消退说
B. 动机说
C. 同化说
D. 干扰说
解析:在学习中,学生容易记住知识的开始和结尾部分,对于中间部分的识记相对困难。这是由于先前和后来学习的知识对于中间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也称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属于干扰说的现象。故本题选D。
13.20世纪20年代,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44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