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4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42

本单篇文档共12442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章节练习 7144人下载
价格: 0.60 原价:¥8.00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42

材料分析题

材料:

贾德1 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千米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替代练习。当把水下1.2千米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千米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千米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把子位于水下4千米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千米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

贾德在“水下打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经验类化迁移理论。

解析: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经验类化理论的观点:两种学习活动之问存在共同要素是知汉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解析: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

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形成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对原理学习的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解析: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概念、原理、理论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于概念、共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第二,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

解析:

材料:

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结果让大家很诧异,她自己也无法接受。

问题:

5.请运用动机相关知识解释小美专业课面试失利的原因。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果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过高时,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不断下降。材料中小美在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过强的动机使其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干扰丁她的发挥,最终导致面试失利。

解析:

6.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帮助小美在下次面试中发挥正常水平?

作为班主任,应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小美:首先,指导小美对此次面试失败进行合理归因,使其认识到面试失败是由于自己紧张焦虑导致的,以帮助小美保持成功的期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帮助小美针对此次失败的原因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认知,降低对面试的期望,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将动机调整到适宜强度。最后,督促小美勤加练习,并教给她考前放松的小技巧,争取在下次面试中取得好成绩。

解析:

材料:

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数学题也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道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

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了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的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不甘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地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感动。

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

7.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种教育原则?

材料中梁老师走近李小刚,了解他的思想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引导、教育,属于成功运用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解析:

8.结合材料,阐述贯彻其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①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材料中梁老师先问明事情的情况,并仔细阅读了李小刚的“杰作”,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其“杰作”进行修改,体现了这一要求。

②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材料中梁老师在阅读完李小刚的“杰作”后,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话语,使其成为一首诗,并以此来赞美他,对其所写的东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其获得了自信,且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体现了这一要求。

解析:

9.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244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42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