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89
单项选择题
1.在中学体育、美术、音乐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更适合使用( )。(B)
A. 讲授法
B. 练习法
C. 实习法
D. 讨论法
解析: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适用于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题干中的技能性较强的课程适用于练习法。故本题选B。
2.瞬时记忆又被称为( )。(C)
A. 知觉记忆
B. 工作记忆
C. 感觉记忆
D. 声像记忆
解析:瞬时记忆又被称为感觉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问就急速消失的记忆。故本题选C。
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 )。(B)
A. 巩固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强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体现了教学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故本题选B。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现象。(A)
A. 关键期
B. 依恋期
C. 混沌期
D. 最近发展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过r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说明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已认识到了学习的关键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变差。故本题选A。
5.“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B)
A. 定势现象
B. 迁移现象
C. 记忆现象
D. 创造性
解析: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现象。故本题选B。
6.( )主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B)
A. 班级授课制
B. 设计教学法
C. 道尔顿制
D. 特朗普制
解析:设计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的学习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主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题十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获得知识体现的是设计教学法。故本题选B。
7.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确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D)
A. 场独立型
B. 沉思型
C. 场依存型
D. 冲动型
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说,冲动型往往强调的足速度而不是精确度。故本题选D。
8.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不包括( )。(D)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D. 自主性
解析:新课改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故本题选D。
9.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 )(D)
A. 图式
B. 自我同一性
C. 力比多
D. 最近发展区
解析:图式是皮亚杰的观点;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观点;力比多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故本题选D。
10.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A. 班级授课制
B. 特朗普制
C. 道尔顿制
D. 设计教学法
解析:特朗普制是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故本题选B。
11.王强在进考场前,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应付这个考试”“王强,这个考试难不倒你的,加油!”。王强运用了( )。(C)
A. 肌肉放松法
B. 系统脱敏法
C. 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
D. 行为疗法
解析: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就是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加强学生信心,对于缓解学生考试焦虑有很好的效果。题干所述正是运用了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故本题选C。
12.下列教育家中,( )最早提出“课程”一词。(B)
A. 赫尔巴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洛克
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故本题选B。
1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特性。(A)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解析: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列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种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特性即知觉的选择性。题干中用红笔画重点就是为了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故本题选A。
14.( )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C)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故本题选C。
15.皮亚杰所划分的认知发展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652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