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综合素质(写作题)模拟试卷18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共享单车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橙、黄等各色共享单车。
与公交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接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保护,共享单车都很有用。
然而,在单车数量飙升的同时,共享单车“任性”停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的无序摆放,让本来就狭窄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更显紧张;有的直接停在出入口台阶下,挡住进站通道;有人甚至将车塞进绿化带里,锁在栏杆上,靠在大树边。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 000字。
[答题思路]作文三步走:审题、立意、谋篇布局。
第一步:审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该题是让写一篇议论文,自命题目,自立题意,字数不少于1000字。
第二步:立意。根据给定材料,该题应该围绕关于共享单车的优缺点及其引发的思考来立意。
第三步:谋篇布局。
(1)分析“是什么”。依据材料可知,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同时,共享单车也显现了自身的不足:乱停乱放、被盗遭毁、私自加锁、改装兜售。比较共享单车的优劣可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简单的说“国民素质低下,共享单车我们玩不起”的虚无主义旗帜。结合我们教师,我们也要能想到在教育教学上,也会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新事物。那么我们应该也应该正确韵面对新事物,不能因噎废食。
(2)分析“为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共享单车”的众多问题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监管;其二,共享单车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其三,部分国民素质不高。自私使然。结合教师,我们也要找出新事物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怎么办”。“怎么办”主要针对“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想出解决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吐吐槽。摆出一副虚无主义的样子。结合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
解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有灵魂的教育”不仅要将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而且应教他们追求幸福,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1000字。
[参考例文]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幸福,是时下的热点主题,从概念上讲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哲学家们说: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目标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当今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说过: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地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而教育就应该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应该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幸与不幸。
孔子曾评价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了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一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
“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所以说,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应该要培养人创造幸福的智慧。教育应该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使创造得以实现。这样,才可以使人真正实现心无所累,得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1 000字。
[参考例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从字义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呢?答案不言而喻,我们需要的是同时具备优秀业务素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972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