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5
单项选择题
1.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C)
A. 德育内容
B. 德育方法
C. 德育原则
D. 德育手段
解析: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故本题选C。
2.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B)
A. 卡特尔
B. 奥尔波特
C. 霍兰德
D. 斯腾伯格
解析:人格的特质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卡特尔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故本题选B。
3.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是( )阶段。(D)
A. 小学1—3年级
B. 小学4—6年级
C. 初中阶段
D. 高中阶段
解析: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阶段采用分科课程。故本题选D。
4.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学生将考试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一种( )。(B)
A. 内部、稳定、不可控归因
B. 内部、不稳定、可控归因
C. 外部、稳定、不可控归因
D.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
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他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其中,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故本题选B。
5.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 )。(B)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创性
D. 新异性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二,触类象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故本题选B。
6.“教是为了不教”最早是由( )提出的。(C)
A. 马克思
B. 布鲁纳
C. 叶圣陶
D. 陶行知
解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叶圣陶先生针对当时教师普遍认为的课堂教学就是“一讲一听之间的事情”的错误看法,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以矫正“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论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意义。故本题选C。
7.下列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论的特点的是( )。(D)
A. 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
B. 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C. 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D. 学习时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解析:A、B、C三项均是儿章中心课程论的特点,D项是学科中心课程论的特点。故本题选D。
8.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 )。(B)
A. 神学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B.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C. 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
D.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日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故本题选B。
9.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 )(D)
A. 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
B. 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 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
D.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解析:遗忘现象的产生就它的机制来说,是记忆痕边的消退或抑制。一般认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由于记忆痕迹的逐步消退;长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先后材粒的干扰,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负诱导规律而产生抑制的结果。这种十扰抑制作用义分为两种:前搬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吲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题干中问遗忘多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故本题选D。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
A. 事实说服
B. 理论说服
C. 直接说服
D. 间接说服
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可以分为两类:(1)语言文字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等。(2)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等。事实说服可以使学生感受礼会生活,用具体生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提高说服的效果。故本题选A。
1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比,其优点是( )。(C)
A.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B.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C.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
D.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解析: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优点是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其缺点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造成学习任务繁重。A、B、D三项均是综合课程的优点。故本题选C。
12.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划分,迁移可以分为( )。(A)
A.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 正迁移与负迁移
C. 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解析: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划分,迁移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化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层次。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00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