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86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86

本单篇文档共9737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试卷 6923人下载
价格: 1.60 原价:¥9.60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86

单项选择题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A)

A. 《大教学论》

B. 《学记》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论》

解析:《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学记》据郭沫若考证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普通教育学》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重要著作;《教育论》则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主要教育著作。

2.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A)

A. 布鲁姆

B. 奥苏贝尔

C. 杜威

D. 布鲁纳

解析: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D)

A. 遗传素质

B. 学校教育

C. 社会环境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解析: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A)

A. 不平衡性

B. 顺序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5.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 )。(B)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研究法

D. 调查法

解析:实验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材料中的教师在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时,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的条件,用以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好坏,属于实验法。

6.按照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D)

A. 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

B.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D.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解析: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不同,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管理制度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7.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A. 课程

B. 课程标准

C. 课程计划

D. 课程目标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C)

A. 直观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

9.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A)

A. 诊断性评价

B. 安置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题干所述“水平测试”是为了根据此成绩进行编班,属于诊断性评价。

10.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蝴蝶,大家都把视线转向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B)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随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题干所述属于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11.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A)

A. 认知的内驱力

B. 附属内驱力

C. 生理的内驱力

D.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解析:小红因喜欢文学作品而喜欢上语文课,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12.有位历史老师教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时,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 )。(C)

A. 复述策略

B. 组织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

D. 自由联想策略

解析:题干中该历史老师所用的方法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属于谐音联想法。

13.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持这种基本观点的学习理论是( )。(D)

A. 完形一顿悟说

B. 尝试一错误说

C.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解析: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73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8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