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6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6

本单篇文档共50568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5222人下载
价格: 1.00 原价:¥7.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6

单项选择题

1.当开往A国的我国跨国大巴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我国公民乙某发生殴斗,甲某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后甲某逃往中国。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4)

A. 应当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辖

B. 应当按照属人原则进行管辖

C. 应当按照保护原则进行管辖

D. 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解析:《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跨国大巴不属于航空器和船舶,故不能看成是我国领土,只能实施保护管辖原则。选C。甲某是A国公民,所以不能采用属人管辖,甲某也不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所以也不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ABD错误。

2.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9年检察机关以事实不清,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法院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2)

A. 根据现行法律

B. 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C. 比较现行法律和行为时法律,择其对行为人有利之法律

D. 比较现行法律和行为时法律,择其重者适用

解析:本题考查既判力和溯及力的关系。《刑法》第12条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这显然是为了维护判决的尊严和稳定,认为既判力的效力高于溯及力,对行为人有利的新法不能溯及已经生效的裁决。相应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由于判决已经生效,故应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3.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8)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某甲虽然是间歇性精神病人,但是打人时并未犯病,只是在群众抓捕他时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另外《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即使某甲犯罪时喝醉了酒也应当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为D。

4.甲在开车经过一个弯道时,乙将小传单折成纸飞机仍进车内,不料扔中司机甲的眼睛,甲用手揉了一下,结果失去了对汽车的控制,将路人撞成重伤,对甲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 )(8)

A. 间接故意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无罪过事件

解析:《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乙将小传单折成纸飞机扔进车内是甲所不能预料的,甲用手揉眼睛是人的下意识动作,其因此而失去对汽车的控制将路人撞成重伤,应为无罪过事件。

5.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8)

A.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

B. 人民法院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C. 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D. 个人和单位不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属于单位犯罪。故A说法正确。国家机关可以构成单位犯罪,B正确;考生注意,根据前引司法解释的规定,除了独资、私营企业外,即使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单位,就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而存在。C选项所指的是《刑法》第396条所规定的私分国有资产罪,这是一种单罚制的单位犯罪,即只处罚自然人,不处罚单位,故C正确。D错误,单位和个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6.黄某有一只价格昂贵的狗,因与刘某不和,曾唆使狗扑咬刘某,而且每次见到刘某,狗均对其狂吠,刘某对此怀恨在心,一日刘某乘黄某牵狗外出之机,在狗窝中投放毒药,后将狗毒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 )(8)

A. 紧急避险

B. 正当防卫

C. 防卫过当

D. 故意犯罪

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而在本案中,刘某的不法侵害不属于正当防卫,也不是紧急避险,刘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毁损财物罪。应选D。

7.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中止?( )(2)

A. 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并劝其以后毋要行骗,甲非常惭愧,于是没有接受钱款,离开。

B. 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十枪,但刘某仍没有死亡;乙心想,刘某如此命大,莫非是有神灵庇护,于是非常害怕,遂停止开枪

C. 丙绑架赵女,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与赵某产生感情,于是将赵某释放

D. 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强奸李某。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丁信以为真,于是放走李某

解析:胡某并没有被骗,虽然甲并未接受钱,但是首先是因为意志之外的原因,犯罪行为一经达到未遂便不能再转变为其他形态,即使后来甲某自己未接受钱,也不能构成中止,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A错误。乙的行为属于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成立犯罪中止;绑架罪属于行为犯,提出勒索要求便为既遂,故丙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丁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放弃犯罪,成立犯罪未遂。ACD错误。本题选B。

8.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天龙”,要李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但勿要奸淫杀戮”。李某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强奸2人,杀死1人,盗窃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4)

A. 对其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 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 对强奸、杀人之外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 对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解析:对于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如果集团犯罪的参与者实施了明显超出首要分子概括故意的行为,对这些行为,首要分子不承担责任。本题所成立的是盗窃集团,故首要分子对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盗窃行为都要承担责任,因为他有盗窃的概括故意,但是对成员所实施的强奸、故意杀人行为就不应承担责任。

9.下列关于管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2)

A. 被判管制的犯罪分子,没有著作权

B.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C.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公安机关应当就近执行

D. 管制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

解析:被判管制的罪犯的出版自由受到限制,但出版自由只是著作权的一部分。罪犯只要是作者,就能够享有著作权。A项错误。《刑法》第39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因此,B项正确。《刑法》第43条规定:“被判处拘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5056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