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03
单项选择题
1.某国人汉德斯拉夫2001年来到中国新疆,秘密建立非法组织,筹划对位于中俄相邻边境的T国发动恐怖袭击。对此说法正确的是:(1)
A. 我国可按照属地原则予以管辖
B. 我国可按照普遍管辖原则予以管辖
C. 我国应当将汉德斯拉夫引渡给T国
D. 没有侵犯我国利益,无权予以管辖
解析:恐怖组织犯罪属于国际犯罪,也属可以适用普遍管辖的犯罪。但是,在中国境内建立恐怖组织,触犯了中国的法律,构成中国刑法典规定的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按照属地管辖原则中国有权予以管辖。既然是属地管辖,我国没有必要将其引渡给别的国家。
2.某甲在国家机关任职,某乙有求于他的职务行为,给某甲送上5万元的好处费。某甲答应给某乙办事,但因故未办成。某乙见事未办成,要求某甲退回好处费,某甲拒不退还,并威胁某乙如果再来要钱就告某乙行贿。对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1)
A. 受贿罪
B. 诈骗罪
C. 敲诈勒索罪
D. 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
解析:某甲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构成受贿罪。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不需要必须是谋取到了利益,也包括谋取利益的行为或者是承诺,至于最终是否为他人谋取到了利益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某甲威胁某乙的行为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因为某甲受贿的财物与利用威胁拒绝归还的财物是同一的,不能在同一个财物上既成立受贿罪,又成立敲诈勒索罪。
3.2000年3月,某造纸厂厂长甲召集本厂的所有副厂长、财务科长、出纳和该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出纳开会,仔细核对该劳动服务公司上年度的财务支出流水账、凭证等会计资料,然后确认没有异议后,将余额转到新的账本上,由在场的人签名。之后,甲决定按照该厂往年的做法,将审核过的会计资料拿到该厂的锅炉房烧毁。应如何认定甲的这些行为?(8)
A. 不构成犯罪
B. 甲成立滥用职权罪
C. 甲单独成立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
D. 该厂成立单位犯罪
解析:单位犯罪的成立要求单位的主管人员、主要负责人员代表本单位形成犯罪意志,最后加以实现的行为。刑法本身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定义,但是应当包括:单位本身是合法成立的;单位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形成犯罪的意志;单位的人员实施了犯罪。
4.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和犯罪停止形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1)
A. 甲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B. 乙本想盗窃财物,但实际上偷了一把枪,盗窃后回家路上不慎丢失,乙成立盗窃罪的未遂
C. 丙报复李某,在黑暗中朝李某开了一枪,未击中。丙在可以继续射击的情况下考虑到同学关系而停止,其实只是李某的衣服挂在墙上,丙射击的是李某的衣服,丙某成立犯罪未遂
D. 丁打算射杀远方的贾某,但是因枪法不准,击中贾某旁的贾妻,致其死亡。对贾某,丁某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未遂;对贾妻,丁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属于想象竞合犯
解析:A项属于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但犯罪对象体现了相同的社会关系和法益;B项在主客观的范围内,枪支也具有财产价值,可以认定为盗窃罪的既遂;C项这种情况应该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来认定,即在可以重复侵害的情况下主动放弃犯罪,应该成立犯罪中止;D项这种情况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的打击错误,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5.甲某遭到乙某等三人的无端殴打,并被乙某用刮刀刺伤。甲某急忙夺路跑走,此时,乙某等人高呼:“抓小偷!”路人李某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某。甲某一时难以挣脱,不得已刺伤李某,得以脱身。事后查明,甲某被乙谋刺成重伤,甲某给李某造成轻伤害。甲某的行为:(1)
A. 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属于假想防卫,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D. 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解析: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在于危险的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于自然界的侵袭、动物的侵袭和人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针对的仅仅是人的不法侵害。甲遭到的乙某等人的殴打实际上是人的不法侵害,因此甲奋起反抗或者将其中一人杀了,属于正当防卫制度运用的问题。甲逃避不法侵害时,被见义勇为的人拦截,如果甲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人是无辜的,心里知道该人上当受骗了,使其脱不了身,甲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想伤害他,但是如果不伤害他甲自己就要受伤害,于是甲刺了该人一刀,然后跑掉。甲主观上不是恶意的不法侵害,而是因为他人的阻拦,自己处于危险的状态中,所以甲不得已刺了他一刀,因此适用紧急避险制度比较合适。在本案中甲给李某造成的是轻伤,避免的是重伤,没有超过法律要求的“必要限度”,属于紧急避险。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A. 甲犯间谍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内抢劫他人,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适用假释
B. 乙因盗窃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缓期2年执行,考验期满后2年内乙又诈骗他人,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对该诈骗罪应从重处罚
C. 丙交通肇事,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第4年因饥饿咨窃800元,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可以适用缓刑
D. 丁与他人偷窃汽车上的刹车零件,但拒不交代共犯,可以就其交代的罪行成立自首
解析:A项成立一般累犯,不适用假释;B项缓刑犯不成立累犯,对后面犯罪不从重处罚;C项过失犯罪不成立累犯,可以适用缓刑;D项共同犯罪人应该交代同案犯,才能成立其共同犯罪的自首。
7.下列关于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规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4)
A. 对于某一个具体犯罪,刑法分则条文只要没有明文规定该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那么,这个罪的犯罪主体就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B.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既规定了双罚制,也规定了单罚制。但是,单罚制只包括处罚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情形,不包括只处罚单位的情形
C. 甲某为进行走私成品汕犯罪活动,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了腾龙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后,甲某以腾龙公司的名义大肆进行走私犯罪。该案应对腾龙公司判处罚金,对甲某判处刑罚
D. 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有关主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可以直接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或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解析:根据单位犯罪的法定性特征,A选项是正确的。根据刑法分则和有关特别刑法、刑法修正案的规定,B选项也是正确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得以单位犯罪论处。因此,C选项中甲某的行为应以自然人犯罪论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D选项也是正确的。
8.被告某甲决意与其妻离婚,但找不到合适理由,于是经常在亲友面前辱骂嘲笑其妻,贬低其人格,使其妻不堪忍受,服毒自杀。被告的行为构成:(8)
A. 诽谤罪
B. 虐待罪
C.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D. 侮辱罪
解析:《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第237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本题符合侮辱罪的犯罪构成,而混淆项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更多带有性侵犯的意味。
9.下列犯罪中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的是:(1)
A. 破坏军婚罪与重婚罪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716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