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练习试卷2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B,C,D)
A. 只要有人构成受贿罪,就有人构成行贿罪
B. 只要是聚众犯罪,就有三人以上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C. 只要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就属于教唆犯
D. 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属于从犯
解析:行贿与受贿犯罪并非必须一一对应,如在索贿的场合,国家工作人员只要实施索贿行为得到了财物,就可构成受贿罪,而行贿人只有在实际上获取了不正当利益时,才可构成行贿罪;虽然“聚众”是指聚集三人以上,但并不表明聚众犯罪就一定是共同犯罪;教唆行为也包括煽动行为,而煽动型犯罪又是独立于被煽动者的犯罪的,不以共犯论处;并非所有的帮助行为都以从犯论处,如组织卖淫犯罪的帮助行为——协助组织卖淫行为属于独立罪名,协助者不以从犯论。
2.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即使结果没有发生,也可能构成犯罪既遂的有:( )(A,B,C,D)
A. 破坏交通设施罪
B. 煽动民族仇恨罪
C.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D. 传授犯罪方法罪
解析:A,C是危险犯,B,D是举动犯,都不是结果犯。
3.甲乘坐长途公共汽车时,误以为司机座位后的提包为自己身边的乙所有(实为司机所有),乙中途下车后,甲误以为乙忘了拿走提包。为了非法占有该提包内的财物(价值2万元),甲提前下车,并将提包拿走。司机到站后发现自己的提包丢失,于是报案。公安人员发现甲有重大嫌疑,便询问甲,但甲拒不承认,也不交出提包。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 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所以,甲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B. 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因而投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甲的行为成立侵占罪
C. 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所以,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D. 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而甲又没有盗窃的故意,所以,甲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又由于甲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但提包事实上不属于遗忘物,所以,甲的行为也不成立侵占罪
解析: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没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但其提前下车,并将提包拿走,因而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遗忘物的侵占故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的行为成立侵占罪。
4.下面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B,D)
A. 1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B. 犯罪时不满8周岁的人,即使罪行再为严重,也不能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已满16周岁的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仅对刑法明文规定的几种犯罪负刑事责任
D. 16周岁是具备全部刑事责任能力的起始年龄,即自16周岁始对一切犯罪都要负担全部的刑事责任
解析:刑事责任能力和行为人的年龄并不完全对应,还要考虑行为人的精神状态。
5.下列哪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构成?( )(A,B,C,D)
A. 放火罪
B. 过失致人死亡罪
C. 贪污罪
D. 虐待罪
解析:这四种犯罪都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6.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限制行为能力人是:( )(B,C)
A. 醉酒的人
B.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C.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D. 发病期间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解析:发病期间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甲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甲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A,B,C,D)
A. 间接故意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解析:甲意图杀张某却烧死李某的情形,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对象认识错误。因为张某与李某都体现人的生命权,因而不影响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而且误把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A对象当作B对象加以侵害,并不改变行为人的罪过形式。甲对张某之死所持的罪过是直接故意,因此,对李某之死所持的罪过也是直接故意。
8.在以下所列情形中,行为人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A,B,D)
A. 甲在其16周岁生日当天,盗窃某银行并窃得人民币20万元
B. 15周岁的乙在南方某市打工。为向吴某索要欠他的工资,伙同3名工友将吴某捆绑在自己宿舍里。后来为防止吴某呼救,乙又用桌布将其嘴堵住,致其窒息死亡
C. 15周岁的丙和父亲一起经营一家超市。一次,在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的行动中,丙以暴力抗拒执法,将一名执法人员打成重伤
D. 丁在15周岁时加入了某黑社会性质组织。不久,在该组织实施的一次聚众“打砸抢”犯罪中,丁参与抢走了某企业的一辆奔驰轿车
解析:根据刑法第238条的规定,乙为索取债务,非法拘禁他人,并致使他人死亡构成非法拘禁罪。若要转化为故意杀人罪必须使用暴力,B选项显然不具有这一条件。根据刑法第289条的规定,聚众“打砸抢”中,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只对首要分子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而丁仅仅是参与毁坏财物,不是首要分子,因此不需负刑事责任。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属致人重伤的情形,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9.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A,C,D)
A. 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工作人员
C. 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 国家机关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解析:B项不是国家工作人员,CD项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10.甲、乙素有嫌隙,一日因土地纠纷,甲扬言说总有一天会杀了乙。乙为了防备甲从其朋友家借来一砍刀。一天晚上9时许,乙听到屋外有响声,遂提刀出门,此时乙发现自家院子里树后有一人影,乙误认为是甲,遂冲上前朝此人头部砍了一刀,此人当即倒地身亡。乙方发现此人系自己的邻居丙。下列有关乙的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A,B,C)
A. 乙的行为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B. 乙对丙的死亡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C. 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乙的行为对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解析:在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的场合,认识错误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至于究竟砍死的是甲还是丙,在法律上作同一评价,不影响乙某的直接故意的主观罪过的存在。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直接故意的有:( )(A,B)
A. 甲想杀死乙,用枪顶在乙的脑袋上射击,他明知这种行为必然致乙死亡而仍决意为之,追求乙死亡结果的发生
B. 丙想枪杀丁,但只能于晚上趁丁返家途中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丙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打死丁没有把握,但又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希望能打死丁,并在这种心理态度下实施了射击行为
C. 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个酣睡的猎物,同时又发现在猎物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明知若开枪不一定能打中猎物,也可能打中小孩。但甲打猎心切,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又看到周围无其他人,遂放任可能打死小孩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仍然向猎物开枪,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附近的小孩
D. 甲临时起意,不计后果,捅乙一刀即扬长而去,致乙死亡
解析: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08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