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著作权练习试卷1

著作权练习试卷1

本单篇文档共11067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章节练习 5211人下载
价格: 1.00 原价:¥9.60
收藏

著作权练习试卷1

单项选择题

1.甲为表示遵守承诺,同意乙砍掉自己的大拇指,而乙砍掉了甲的两个手指,则乙的行为如何?(D)

A. 这种情况构成被害人的承诺

B. 乙构成过失犯罪

C. 乙不构成犯罪

D.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解析:被害人的承诺符合一定的条件,便可以成为排除侵害被害人法益的行为的犯罪性。这些条件主要有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和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必须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等。本题中,乙的伤害行为超出了甲的承诺范围且其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所以构成故意伤害罪,故D项正确。

2.乙曾经买过甲海鲜数吨,一直未付款,拖欠货款总额达到123万元。甲多次催要,均无效果。甲诉至法院,也因乙确无执行能力而被中止执行。某日,甲看见乙正在一个冷藏库门口卸货,大喜过望,立即带人将乙其货车扣押。甲把乙带到偏僻之地,威逼乙以这批货抵债,乙不从。甲就将乙拘禁起来,直到两天后,乙答应用这批货抵债,才将乙放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选项?(C)

A.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他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才拘禁乙的,所以他的行为是自救行为

B.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他请求过法院执行,法院中止执行,他没有办法才拘禁乙的,所以他的行为是自救行为

C.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自救行为也不能超过法律允许的限度

D. 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解析:自救行为,是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合法权益的行为。要求救济行为的手段应当具有适当性,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所造成的侵害与救济的合法利益应当具有相当性。而且这种利益受到侵害,不论该侵害是刚结束,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这是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关键区别。所以,本题中,甲的行为确实是一种自救行为,但是甲采取了非法拘禁他人的犯罪手段,其自救行为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已经构成犯罪,故C项正确。甲并不构成绑架罪,因为《刑法》第238条第3款明确规定了为索取债务而绑架他人的,构成非法拘禁罪,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郭某因为家人需要一大笔医疗费,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了下属单位领导的贿赂20万元。一周后,郭某的哥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到了医疗费。于是,郭某将这20万元退还给了该下属单位的领导。郭某的行为构成下列何种情形?(D)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既遂

解析: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依据《刑法》第385条的规定,郭某收受他人贿赂,已经构成了受贿罪既遂,事后返还的行为不能改变既遂成立的现实。

4.下列情形中哪一项成立犯罪中止?(B)

A. 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1000元钱,并劝其以后勿要行骗,甲非常惭愧,于是没有接受钱款

B. 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十枪,但刘某仍没有死亡;乙心想,刘某如此命大,莫非是神灵庇护,于是非常害怕,遂停止开枪

C. 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5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对赵某产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将赵某释放

D. 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强奸李某。李某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艾滋病。”丁信以为真,于是放走李某

解析:胡某并没有被骗,虽然甲并未接受钱,但首先是因为意志之外的原因,犯罪行为一经达到未遂便不能再转变为其他形态,即使后来甲自己未接受钱,也不能构成犯罪中止,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A项错误。乙的行为属于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成立犯罪中止。绑架罪属于行为犯,提出勒索要求便为既遂,故丙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丁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放弃犯罪,成立犯罪未遂。因此A、C、D项错误,B项当选。

5.下列哪种行为应认定为共犯?(C)

A. 外国人甲为宗教极端分子,积极向在我国频频实施民族分裂活动的极端主义组织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

B. 甲明知乙等人从事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而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

C. 甲明知乙等人从事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而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某日恐怖分子乙找到甲,说打算制造一个汽车炸弹在镇政府门前爆炸,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汽车。甲就将自己的一辆箱式小货车送给乙。乙用该车制造炸弹并在镇政府门前引爆,造成众人伤亡

D.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为了使黑社会组织成员乙、丙逃避查处,为乙、丙通风报信、阻碍他人举报

解析:必要的共犯是分则对有关共犯问题有特别规定的情况。因此,属于分则特别规定的共犯形式,属于分则问题。而任意的共犯,才是总则问题。对于必要的共犯:(1)以数人(2人以上)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如聚众性犯罪中的聚众哄抢罪、聚众劫狱罪、暴乱罪,组织性犯罪中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组织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等。(2)分则对必要共犯的认定处罚有专门规定的,排斥总则共犯规定的适用。

A项,根据《刑法》第107条的规定,外国人甲的行为构成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B项,根据《刑法》第120条之一的规定,甲的行为构成资助恐怖活动罪。D项,根据《刑法》294条第3款的规定,甲的行为构成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对“资助型”犯罪一般不适用共犯规定,而是单独成罪,这种情况适用于非直接资助,如财力资助。而直接资助如c项,是具体的、直接的帮助,有共谋,有共同行为,不同于仅间接财力资助,故按共犯论,因此c项为爆炸案共犯。

6.甲、乙、丙三人拦路抢劫砖厂老板丁,当场抢取现金首饰等价值5000元。仍然心有不甘,要他晚上8点在小石桥再交10万元,否则以后将杀害其全家。丁报案,然后带领警察在小石桥附近将等待丁前来交款的甲、乙、丙三人抓获。甲、乙、丙构成何罪?(B)

A. 抢劫罪既遂

B.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未遂)

C. 抢劫罪和绑架罪(未遂)

D. 敲诈勒索罪既遂

解析:本题要注意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在一般情况下,抢劫罪表现为以暴力的方法抑制被害人的反抗,从而达到强行劫取财物的目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两个“当场”即“当场使用暴力”和“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罪一般表现为通过要挟和威胁的方法强行取得财物,威胁的方法一般不表现为当场实施暴力,其取得财物也通常是事后取得。甲、乙、丙三人成立抢劫罪的既遂和敲诈勒索罪的未遂,按照数罪并罚原则进行处理。

7.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选项中的说法正确的是哪项?(C)

A. 张某与李某是男女朋友关系,因李某家人极力反对二人交往,李某提出分手。张某怀恨在心将李某骗至森林公园杀害,后又于第二晚将李某之母砍伤。张某的行为属于连续犯

B. 王某以介绍工作为名将找工作的乡下女孩于某从凌海市骗至松源市,在寻求买主的同时强迫其卖淫。王某的行为属于结果加重犯

C. 宋某抢夺一女青年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因用力过猛致其摔倒在地身亡。宋某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D. 冯某盗掘古墓葬后为毁灭罪迹而毁坏文物,对冯某的行为应予以数罪并罚

解析:想象竞合犯亦称想象的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宋某基于抢夺目的,实施一个抢夺行为,对抢夺持故意心态,对女青年的死亡持过失心态,结果同时触犯抢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属于想像竞合犯,对于想像竞合犯应当采用“从一重处罚”的原则论处,故C项正确。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A项中张某的行为分别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不属于连续犯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106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著作权练习试卷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