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练习试卷13
单项选择题
1.关于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C)
A.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都必须适用我国刑法
B.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
C. 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采取的是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辅的原则
D. 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即犯罪的行为或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解析:A项错误在于还有除外情况如外交豁免;B项无但书情况;D项将犯罪结果地和发生地择一误认为是普遍管辖原则。
2.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驶于A国境内时,该国公民甲与B国公民乙产生矛盾,甲用刀将乙砍成重伤。对甲的犯罪行为:( )(C)
A.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 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D. 选择适用我国或A国刑法
解析:刑法第6条第2款虽然只提到了船舶或航空器,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国际列车上发生的案件也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3.甲国公民A曾在乙、丙、丁等国多次进行国际贩毒活动,并因此被甲国通缉。某日,A到我国境内旅游被拘捕,A以自己并非中国公民,也未在中国境内犯罪为由提出抗议。我国依法可以对A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C)
A. 无权进行刑事追诉,应当立即驱逐出境
B. 因其是国际犯罪,应提交国际法院制裁
C. 可以对其进行刑事追诉,依据是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
D. 可以对其进行追诉,但审判要有甲、乙、丙、丁等国的共同参与
解析:根据普遍管辖原则,凡是国际条约或者公约规定的侵犯各国公共利益的犯罪,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犯罪人在其领域内时即可行使刑事管辖权。
4.我国普通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C)
A.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B. 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
C. 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D. 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解析:参见刑法第7条。
5.甲某14岁生日那天,邀请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甲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现金1万余元。则甲某的行为:( )(C)
A. 构成抢劫罪
B. 构成盗窃罪
C. 不构成犯罪
D. 负有限的刑事责任
解析:“不满14周岁”包括本数,即生日那天也归人此类。
6.某村村民甲(20岁)一日带领邻居乙(11岁)到小河里洗澡。因前一天下了一场大雨,水流比较急。甲与乙下水后,甲便独自一人向对岸游去。乙一人在靠岸的水域玩耍。而甲到达对岸后,觉得水流并不是特别急,要求乙也游过去,乙便开始向对岸游去,未及河中,乙便被河水冲走。甲虽奋力挽救,但乙仍被溺死。从本案看甲的行为是:( )(C)
A. 意外事件
B. 故意杀人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解析:甲的行为是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7.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D)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刑法第18条分别对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8.大学生甲、乙二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并打了起来,后被同学劝开。甲的脸被乙一拳打肿。甲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报复,让乙从世界上彻底消失掉”,并写下了详尽的杀人计划。此后,甲无任何异常行为。两个月后,甲的日记本被乙偶然看到,乙报告了派出所。甲的行为:( )(A)
A. 不构成犯罪
B. 构成故意杀人罪(预备)
C. 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D. 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解析:甲只是犯意的自我表示,尚不构成犯罪预备。
9.甲与他人勾搭成奸,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丈夫乙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乙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待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C)
A. 属于故意犯罪
B. 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C. 不构成犯罪
D. 属于意外事件
解析:甲的行为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不具有实际的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
10.一日,甲带邻家男孩乙到公园玩,甲想“吓唬”乙一下,就提着他的双脚将其倒悬于一座桥的栏杆外,乙边喊“饶命”边挣扎,甲手一滑,乙掉入河中,甲急忙去救,乙已溺水而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C)
A. 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解析:“吓唬”说明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11.甲与乙素有仇恨,一日甲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重伤。甲、丙:( )(B)
A. 构成共同犯罪
B. 不属于共同犯罪
C. 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D. 甲单独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解析: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根据甲所使用的工具(枪支)来看,甲应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而不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12.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B)
A. 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B. 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C. 只能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
D. 对任何一种犯罪均非必备要件
解析:对一些犯罪来说,犯罪实施的特定时间、地点与方法直接决定着犯罪的成立与否,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13.某甲意图扼杀某乙,将其扼昏后,误以为某乙已死亡,为逃避罪责,遂将某乙抛“尸”河中,结果致使昏迷中的乙被淹死。则某甲的行为构成:( )(C)
A. 故意杀人罪(未遂)
B. 过失致人死亡罪
C. 故意杀人罪(既遂)
D. A和B
解析:这种因果关系的变化不影响甲故意杀人的行为性质。
14.司机甲,由于曾在部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口汽车应顺跳板缓行驶上渡船的规定,企图不经跳板直接从岸边“飞车上船”,结果导致汽车上船时造成渡船倾覆,甲的主观过错是:( )(D)
A. 间接故意
B. 意外事件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解析: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本案中甲自恃技术良好,是过于自信。
15.警察甲与朋友乙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枪向对方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乙当场被打死:;则甲的行为是:( )(D)
A. 意外事故
B. 故意犯罪行为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253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