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
1.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 )(D)
A. 费尔巴哈
B. 谢林
C. 培根
D. 黑格尔
解析: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A)
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C. 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 创新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D)
A.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 世界的统一性
解析: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B)
A. 主观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形而上学
D. 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5.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D)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特殊性
D. 斗争性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义统一的关系,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两重父系就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B)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解析: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
7.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 ( )(C)
A. 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 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
C. 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解析: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8.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B)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
C. 分析和综合
D. 总结和概括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B)
A. 唯心主义辩证法
B. 唯物主义辩证法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的这句话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11.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 ( )(B)
A. 地理环境
B. 物质生产
C. 风俗习惯
D. 人伦道德
解析: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 )(A)
A. 经济关系
B. 政治关系
C. 思想关系
D. 血缘关系
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1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 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 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4.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 )(A)
A. 劳动是人的本质
B.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 人体的本质是人们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解析: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
15.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 )(D)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解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 )(B)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解析: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B)
A. 生产资料
B. 劳动力
C. 劳动资料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85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