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
A. 德国古典哲学
B. 法国启蒙思想
C. 英国古典经济学
D. 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解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 )(A)
A. 实践性
B. 阶级性
C. 深刻性
D. 批判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 )(A)
A. 一元论
B. 二元论
C. 唯物论
D. 唯心论
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A.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
B. 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解析: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C)
A. 逻辑分析法
B. 阶级分析法
C. 矛盾分析法
D. 精神分析法
解析: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6.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 )(A)
A. 客观性
B. 变动性
C. 社会性
D. 能动性
解析: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 )(D)
A. 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 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 一切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解析: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 )(D)
A. 能动性
B. 间接性
C. 客观性
D. 直接性
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是 ( )(C)
A. 认识是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D.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解析: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里讲的循环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人的认识运动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 )(C)
A. 普遍性
B. 特殊性
C. 不确定性
D. 绝对性
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D)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政治制度
D. 生产方式
解析: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 )(D)
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解析: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C)
A. 阶级斗争
B. 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 社会基本矛盾
D. 革命和改革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D)
A. 人的价值追求
B. 人的政治立场
C. 人的情感态度
D.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 所同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15.下列关于使用价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D)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 同一物品可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D.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解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6.货币的本质是 ( )(B)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流通手段
D. 价值的表现形式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B)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解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97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