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4
单选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说线索是 ( )(B)
A. 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C. 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 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 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答案为B。
2.“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B)
A. 排比
B. 层递
C. 比拟
D. 借代
解析:排比法是指利用二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屡递法是把要表达的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轻重、远近等不同程度逐层排列的写法;比拟法是指借助适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概念,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借代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题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层递。答案为B。
3.作者认为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效果 ( )(A)
A. 不好
B. 无所谓
C. 很好
D. 一般般
解析:“‘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答案为A。
4.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
A. 罗素
B. 爱因斯坦
C. 胡适
D. 裴多菲
解析: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20年曾来中国讲学。1938—194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答案为A。
5.下列作品,描述悲剧英雄形象的是 ( )(B)
A. 《冯谖客孟尝君》
B. 《垓下之围》
C.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D. 《马伶传》
解析:《垓下之围》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答案为B。
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具体描述的中心事件是 ( )(C)
A.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B. 灵王与肥义谋划胡服骑射
C. 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D. 招兵买马穿胡服练骑射
解析:赵武灵王欲“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时,“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面对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没有退缩,而是坚持改革。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公子成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文中所描述的中心事件是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答案为C。
7.《马伶传》马伶在第一次技艺较量失败后“易衣遁矣”,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B)
A. 肖像描写
B. 行为描写
C. 言语描写
D. 心理描写
解析:行为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行为描写可以解释、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易衣遁矣”是通过正面行为描述,来表现马伶耻为人下的倔强性格。答案为B。
8.在《秋夜》中,作者认为小得可爱、可怜的形象是 ( )(C)
A. 天空
B. 枣树
C. 小青虫
D. 小粉红花
解析: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答案为C。
9.下列出现于《纪念傅雷》中的词语,用以表现傅雷性情刚直的是 ( )(C)
A. 不以为然
B. 鸦雀无声
C. 干柴烈火
D. 同归于尽
解析:“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答案为C。
10.散文《都江堰》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 )(A)
A. 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
B. 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
C. 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
D. 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解析:《都江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答案为A。
11.《蒹葭》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 )(B)
A. 借景抒情
B. 借象征抒情
C. 直抒胸臆
D. 借比喻抒情
解析:《蒹葭》主要抒情方法是借象征抒情。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唏”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忽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答案为B。
12.《陌上桑》中,那位居心叵测的太守对罗敷不怀好意,罗敷斥退他的方式是 ( )(C)
A. “怒斥”
B. “夸父”
C. “夸夫”
D. “退避”
解析:“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答案为C。
13.《秋兴八首(其一)》中最能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C)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江问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答案为C。
14.“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中的“仙掌”代指( )(D)
A. 洛阳
B. 金陵
C. 仙人的手掌
D. 长安
解析:“仙掌”原指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内所建掌托“承露盘”的铜铸仙人。这里指代长安。答案为D。
1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的词句是 ( )(D)
A.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C.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D.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解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直接抒发了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842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