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普通逻辑)模拟试卷16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逻辑”一词在汉语中的用法的是 ( )(C)
A. 思维规律
B. 客观规律
C. 自然规律
D. 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视角
解析:现在,“逻辑”一词在汉语中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其含义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1)思维规律。(2)客观规律。(3)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视角。(4)一门研究推理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即逻辑学。
2.概念A、B间,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对象x,若x属于A,则x也属于B;并且存在对象y,y属于B但不属于A,则A、B之间存在 ( )(B)
A. 真包含关系
B. 真包含于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解析: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是指在概念A、B之间,对于任一对象x,若x属于A,则x也属于B;并且存在对象y,y属于B但不属于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
3.如果存在对象x,x既属于A又属于B;存在对象y,y属于A但不属于B;存在对象z,z属于B但不属于A,则概念A、B之间具有 ( )(C)
A. 全同关系
B. 真包含于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解析: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交叉关系,当且仅当,(1)存在对象x,x既属于A又属于B;(2)存在对象y,y属于A但不属于B;(3)存在对象z,z属于B但不属于A。
4.“所有的奇数都是自然数”这一判断是 ( )(A)
A. 全称肯定判断
B. 全称否定判断
C. 特称肯定判断
D. 特称否定判断
解析:全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所有S都是P。全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所有S都不是P。特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有的S是P。特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有的S不是P。
5.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这句话意思最不接近的项是 ( )(B)
A. 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与人
B. 若己所欲,则施与人
C. 除非己所欲,否则不施与人
D. 凡施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
解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二是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由此,下面的推理形式是不合逻辑的:
6.“p←q”中,p判断与q判断之间的逆蕴涵关系是 ( )(B)
A. 对称且传递
B. 非对称且传递
C. 禁对称且传递
D. 禁对称且禁传递
解析:“p←q”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其前件真,后件可以真,也可以假,所以q与p可能是逆蕴涵的关系,也可能不是。而逆蕴涵关系是可以传递的。
7.甲、乙、丙、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
乙说:“丁考试没及格。”
丙说:“我班有人考试没及格。”
丁说:“乙考试也没及格。”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 ( )(A)
A. 说假话的是甲,乙考试没及格
B. 说假话的是丁,乙考试没及格
C. 说假话的是丙,丁考试没及格
D. 说假话的是乙,丙考试没及格
解析:甲做出的是全称肯定判断SAP,丙做出的为特称否定判断SOP,乙和丁做出的均为单称否定判断。显然SAP和SOP为矛盾关系,乙和丁的判断与甲的判断矛盾,与丙的判断不矛盾,又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可知说假话的必为甲。
8.直接推理形式(D)
A. 换质法
B. 换位质法
C. 换质位法
D. 换位法
解析:换位法是通过交换前提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的直接推理方法。直接推理形式
9.“p→q,p→r,(B)
A. 简单构成式
B. 简单破坏式
C. 复杂构成式
D. 复杂破坏式
解析:简单破坏式的特征是:在前提中选言判断否定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同的后件,结论否定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相同的前件。其推理式为:
10.“因为aRb并且bRc,所以(D)
A. 对称关系推理
B. 禁对称关系推理
C. 传递关系推理
D. 禁传递关系推理
解析:禁传递关系推理是依据关系的禁传递性进行的推理。以R表示禁传递关系,则禁传递关系推理的一般形式是:aRb并且bRc,所以,
11.根据论证方式使用推理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论证分为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和 ( )(A)
A. 演绎论证
B. 直接论证
C. 间接论证
D. 反证法
解析: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论证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论证所用的推理形式的不同,可以把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
12.在一个凶杀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警方查明以下事实:凶手只可能是甲或乙或丙;甲是一个惯窃犯,如果他作案,必定是谋财害命;乙是一个色情狂,如果是他作案,必定是奸情杀人案。现场勘察的结果是既未发现被害人受到性侵犯,也未发现被害人的财物丢失。若以上条件成立,则下列哪项为真? ( )(C)
A. 凶手是甲
B. 凶手是乙
C. 凶手是丙
D. 不能确定凶手是谁
解析:设甲作案为p,谋财害命为q,乙作案为r,性侵犯为s。依据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现场既未发现被害者受到性侵犯,也未发现被害人财物丢失”,推出甲乙都没有作案,所以凶手为丙。
13.加上“有些青年是公务员”这一前提可以得出“有些公务员也是大学生”的项是 ( )(A)
A. 所有青年都是大学生
B. 有些青年是大学生
C. 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
D. 公务员未必是青年
解析:选项A与题干中的前提可得出“有些公务员也是大学生”这一结论,是三段论第三格中的AII式。选项B与题干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200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