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 >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本单篇文档共6164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专业硕士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 章节练习 3130人下载
价格: 免费 原价:¥9.00
收藏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单选题

1.下列关于中国法制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

B.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中的基础学科

C. 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史中的专门史

D. 中国法制史属于法学本科

解析:中国法制史属于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而不是法学本科。D选项错误。本题选D。

2.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是(D)

A. 法自君出

B. 家族本位

C. 民贵君轻

D. 礼法结合

解析: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礼法相互为用,实现社会综合治理是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D选项正确。

3.在商朝法律中,内容偏向于王对大臣发出的训诫的是(D)

A. 誓

B. 令

C. 命

D. 诰

解析:“誓”的内容偏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令或宣布军纪。“命”则是王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诰”的内容偏重于王对大臣、诸侯或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诫。因此D选项正确。

4.“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罚适用原则,最早起源于(A)

A. 夏商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解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有“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罚适用原则,意为宁可不按常法行事,也不能错杀无辜。A选项正确。

5.关于古代刑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劓刑,即割鼻之刑

B. 剕刑,是破坏生殖器官的刑罚

C. 大辟,是指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使人丧失行走能力的刑罚

D. 宫刑,是指在罪人面上或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解析:宫刑,又称淫刑、腐刑,源于苗民的栎刑,是破坏生殖器官的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B选项错误。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留下痕迹作为受刑人的标志。D选项错误。剕刑,也作刖刑、髌刑、膑刑,秦汉时称为斩趾,此刑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使人丧失行走能力。C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6.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

A. 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 《后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C.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

D. 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法制特点。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而“德主刑辅”的主张到汉朝时才提出,故A选项说法错误。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后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故B选项说法正确。西周的借贷契约叫“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故C选项说法错误。西周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主要是王公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故D选项说法错误。本题答案为B。

7.下列关于西周礼刑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遽于事且不能备物”

B. 贵族犯罪在适用刑罚上可以享有减免特权,一般犯罪能够获得宽宥

C. 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一般不适用肉刑

D. 贵族即使有严重犯罪,也不会被判处死刑

解析:西周时期贵族犯罪在适用刑罚上可以享有减免特权,一般犯罪能够获得宽宥。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一般不适用肉刑;也可被放逐乃至赐死,但处死不在市朝行刑。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也会被处死,只是不在市朝行刑。本题选D。

8.在我国历史上,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C)

A. 禹刑

B. 汤刑

C. 吕刑

D. 法经

解析:《吕刑》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了解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西周很多重要的法律制度和原则都是从《吕刑》中归纳出来的。《吕刑》中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制度,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C选项正确。除此之外,《吕刑》又被称为《甫刑》。对于《吕刑》所继承并贯彻的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须以德教为本,规定了例如“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上下比罪”等审判原则,考生应细致掌握。

9.西周时期关于婚姻的解除,规定了“三不去”制度,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为谁守孝三年(D)

A. 公公

B. 婆婆

C. 丈夫

D. 公婆

解析:“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人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因此D为正确答案。

10.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嘉礼是(D)

A. 祭祀之礼

B. 丧葬之礼

C. 行兵打仗之礼

D. 冠婚之礼

解析: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D选项正确。

11.西周专职官员管理立契事宜的人被称作(A)

A. 司约

B. 质人

C. 司刺

D. 小司寇

解析:依据《周礼》,西周设有专职官员管理立契事宜,称作“司约”,并设“质人”作为市场管理人员。司刺为西周时期专职处理司法事务的官吏,小司寇是西周时期协助大司寇审理案件、处理狱讼的中央司法官。A选项正确。

12.下列属于西周量刑时考虑行为人主观动机的是(C)

A. 三风十愆

B. 三赦之法

C. 三宥之法

D. 五过之疵

解析:三风十愆是商朝关于惩治职官犯罪的制度,A选项错误。三赦之法是西周时期关于老幼犯罪减免刑罚方面的法律制度,B选项错误。三宥之法是指“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616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