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法理学(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4
单选题
1.《公司法》第194条第3款规定: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这一条文属于法律规则中的( )。(B)
A. 授权性规则
B. 确定性规则
C. 禁止性规则
D. 准用性规则
解析:该条文属于命令性规则。命令性规则是确定性规则的一种。
2.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
A. 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 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 “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 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解析: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不为人们所知晓,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故A项正确。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宪法赋予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所决定的。“从新原则”是指新法有溯及力,即新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生效的法律应当使所有公民知晓。但是,法盲不构成免除其刑事责任的理由。
3.下列关于法律和政治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B)
A. 政治和法律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都是通过对主体权利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的
B. 总体上,法律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影响法律内容或价值追求的发展变化
C. 政策与法律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D. 政策与法律的意志属性是一致的
解析: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通过政治行为和过程实现,法律通过对主体权利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因此A项错误。总体上,法律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影响法律内容或价值追求的发展变化。B项表述正确。尽管政策与法律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从形式上看,二者所代表的意志仍有不同属性。法代表着一种国家意志,它对全体居民具有普遍效力。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的主张,代表着全党的意志,它本身并不是国家意志,对党外的人员和组织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C、D项错误。
4.关于法律制定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D)
A. 法制统一原则的要求是法律之间没有矛盾
B. 只要一切法律制定都以宪法为根据,则一定会实现法制的统一
C.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这说明,法律的制定应当坚持民主性原则
D. 在我国,立法内容的民主性是指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
解析:法制统一原则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共同提倡和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立法机关所创设的法律应做到内部和谐统一,整个法律体系内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一致、相互协调。法制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宪法,只有在严格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法制的统一。因此,要实现法制统一,就要求制定一切法律都以宪法为根据,但一切法律制定都以宪法为根据,未必会实现法制的统一。故A、B项错误。立法活动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维护和保障立法的科学性。立法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存在,不能凭主观臆想进行。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求立法要从现实的国情出发,符合国情;其次还要求立法要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马克思的话说明,法律的制定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故C项错误。立法内容的民主性是指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故D项正确。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96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一规则属于( )。(D)
A. 强制性规则
B. 义务性规则
C. 委任性规则
D. 准用性规则
解析:判断一个法律规则的类型,首先应当根据该规则是否能独立适用确定其是确定性规则还是非确定性规则,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96条不能单独适用,因此是非确定性规则。再进一步判断是委任性规则还是准用性规则。由于该条的适用要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属于准用性规则。故D项正确。
6.关于法律溯及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 刑事法律若具有溯及力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也违反正义的原则
B.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符合这一要求
C. 在某些现代民事法律中,为了保障公民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律有溯及力
D.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属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解析: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属于法律适用的原则,而非归责原则。之所以说法不应溯及既往,原因有二: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符合这一要求;刑事法律若具有溯及力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这不仅侵犯人权,也违反正义的原则。但是,法不溯及既往是一般性要求,它也存在例外,在某些现代民事法律中,为了保障公民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律有溯及力。因此,本题答案为D。
7.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 )(C)
A.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 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 后法优于前法
D. 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解析:法的默示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从理论上讲,立法机关有意废止某项法律时,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出现立法机关所立新法与旧法发生矛盾的情况,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办法解决矛盾,旧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废止”。
8.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B)
A. 习惯法
B. 宪法
C. 法规
D. 成文法
解析:在当代中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70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