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法理学(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
多选题
1.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下列对此的理解,可以成立的是( )。(C,D)
A. 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
B. 法律是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主观性
C. 法律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具有主观性
D. 法律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这种主观能动性并不表示任意或者任性
解析:法律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法律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不是立法者纯主观的创造,但是,法律又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立法者主观认识的产物。因此,C、D项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A项不能从题干中反映出来,也与本题的考点无关,不应选。
2.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可以成立的有( )。(C,D)
A. 我国民法典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应当征得军人同意。此规定为授权性规则
B. 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C.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规定为禁止性规则
D. 我国公证法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公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减免公证费。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解析:按照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
(1)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作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
(2)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其又分为:
①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②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A、B项错误,C、D项正确。
3.关于法律意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
A. 法律意识即指人们的法律心理
B. 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
C. 从当代中国的语言实践看,法律意识通常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
D. 根据意识主体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解析: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根据意识主体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4.关于法的国家强制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D)
A. 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国家强制力的介入
B. 在法自觉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
C. 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
D. 法的实施也需要社会舆论、法治观念、伦理道德等多种手段来保证
解析: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只是最终保障手段。法的实施也需要社会舆论、法治观念、伦理道德等多种手段来保证。
5.下面关于司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D)
A. 司法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
B. 司法是以法律规范为根据,使法律的一般规定具体化
C. 司法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D. 司法的对象极为广泛,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司法的对象
解析:司法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它是以法律规范为根据,使法律的一般规定具体化。司法需要遵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其对象极为广泛,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司法的对象。
6.法学产生的前提是( )。(B,C,D)
A. 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
B. 立法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C. 立法发展到相当广泛的程度
D. 社会上已出现一个职业法学家集团
解析:马克思在《论住宅问题》中说,随着立法进一步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家阶层形成起来了,同时也就产生了法学。
7.关于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哪些?( )(B,C)
A. 法人的行为能力有完全和不完全之分
B. 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
C. 法人一经依法成立,即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D. 法人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有行为能力
解析:法人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并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法人一经依法成立,就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不存在法人有权利能力而没有行为能力的情形,法人的行为能力也不存在完全与不完全之分,A、D项错误。
8.下列可以成为辩证推理依据的是哪些?( )(A,B,C,D)
A. 法律原则
B. 立法精神与目的
C. 法理
D. 公正、正义观念
解析: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法律推理,可以以法律原则、立法精神与目的、法理以及公正、正义观念为依据。
9.法产生的共同规律是( )。(A,B,C,D)
A. 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
B. 从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C. 从对特定人、特定事的调整发展到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
D. 从法律、道德等规范混为一体到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社会规范
解析:四项都是对法产生规律的正确表述。
10.法律解释既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与一般解释相比,法律解释具有特殊性。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B,D)
A. 法律解释的任务是通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25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