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模拟试卷5
名词解释
1.避讳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解析:
2.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解析:
3.顶真
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解析:
4.回文
回文:是指调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解析:
5.析字
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解析:
6.骈体文
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全盛时代在南北朝,它在语句方面多用骈偶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齐骈俪的特点,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
解析:
简答题
7.简述文字产生的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创造工具的能力。
解析:
8.简述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及其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点的原因。
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语文平等对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9.简述汉语的特点。
(1)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渊的语言。
(2)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从单音词到双音词的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3)从语法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解析:
10.简述汉字的特点。
(1)就汉字构造形体的依据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一语素文字。
(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解析:
11.简述中国人的语言观念的内容。
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探索等。
解析:
12.简述古人的修辞观。
(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
(3)为了取得好的语言传达效果,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
(4)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对矛盾。
解析:
13.简述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所具有的风格特点。
(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3)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解析:
14.简述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传统礼俗的这种伦理特性在古代社会主要有以下表现:
(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整齐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以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
(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约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解析:
论述题
15.论述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1)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其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3)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4)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解析:
16.分析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而且,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
解析:
17.举例说明通过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
(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如王世充为了避唐太宗“世民”之讳,改名“王充”。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如秦始皇讳“正”,故改“正月”为“端月”。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如范哗的父亲名泰,范晔在《后汉书》中改“郭泰”为“郭太”。
解析:
18.论述早期的汉字崇拜的形成及其表现。
在文字初创时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状况使文字与权力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字崇拜的心理。我们的先民给汉字涂上了一层神秘的、有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崇拜的对象。文字崇拜主要表现在:
(1)文字神赐说,其典型代表为“河图洛书说”。
(2)圣人造字说,其典型代表为“仓颉造字说”。
(3)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
(4)中国民间“敬惜字纸”的传统。
(5)把一些带有“吉祥”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
解析:
填空题
19.我国古代的“六经”是指:( )。
《诗》《书》《礼》《乐》《易》《春秋》
解析:
20.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至少有( )。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 )。(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80多种;24个;汉语
解析:
21.普通话:以( )为标准音、以(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64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