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程基础)模拟试卷5
选择题
1.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 )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D)
A. 计算能力
B. 推理能力
C. 记忆能力
D. 创新能力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数学教育主要是“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题选D.
2.下列对于数学学科的理解说法错误的是( ).(B)
A. 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B.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但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却不大
C.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后,在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D.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非常重要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的表述可知,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故B项说法错误,本题选B.
3.下列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 面向全体学生
B.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C.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解题方法
D. 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可知,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故C项错误.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A、B、D三项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其适用于各个学科,只有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D)
A. 信息技术要与课程内容整合,注重长效性
B. 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计算工具,使学生摆脱枯燥烦琐的计算工作
C. 展示信息技术中数学的重要性,为数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D.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习资源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D项正确.A项,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要注重实效性;B项,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不能完全推给现代科技产品,而一些不常用的或极困难的、不要求掌握的计算,可以适时利用信息技术予以解决;C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工具性的,而不是信息技术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可本末倒置.故本题应选D.
5.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这一含义的行为动词是( ).(A)
A. 掌握
B. 运用
C. 体验
D. 探索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行为动词“掌握”的含义.本题容易错选成“运用”,运用的含义是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可从“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句推测出答案,因为根据行为动词所表达的含义的递进关系,“理解”的下一个层次是“掌握”,然后才是“运用”.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A)
A.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B. 义务性、普及性和基础性
C. 基础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D. 基础性、普及性和创新性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故本题选A.
7.“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数学课程( )方面的课程目标.(A)
A. 知识技能
B. 数学思考
C. 问题解决
D. 情感态度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数学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包括: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故本题选A.
8.“初步形成数感”是第( )学段的目标.(B)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段目标的表述,本题应选B,即小学 4~6年级,而小学1~3年级主要是发展数感,起一个奠基作用,到4~6年级时才能够实现初步形成数感的目标.
9.如图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D)
A. 数与代数
B. 图形与几何
C. 统计与概率
D. 综合与实践
解析:本题涉及分类标准的确立、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包括统计的内容;又涉及图形特征的理解和多个图形共性的抽象,包括图形和几何的内容,故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另外,本题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操作,也是一道实践性题目.故本题选D.
10.下列关于对小学数学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 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B. 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C. 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
D. 应合理实施书面测验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故本题选C.
11.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小学数学课程可以分为( ).(B)
A.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B.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C. 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D.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解析:小学数学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照课程实施的方式,可分为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按照课程的预期性,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照课程的开发和管理者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故答案选B.
12.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能力,属于对学生( )的培养.(C)
A. 符号意识
B. 几何直观
C. 空间观念
D. 模型思想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典型的空间观念,故本题应选C.本题选项中容易混淆的是B项,“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方法运用能力,“空间观念”则是一种更为具体、直观的能力.
13.在讲授“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推出乘法的交换规律,这是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893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