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
资料分析
根据所给图2的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在大学生文化和生活价值观上,问卷通过多选题型考察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趋向,大学生喜欢的十类文化排序分别是:传统经典文化、现代文化、古代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通俗流行文化、异国文化、全球共同文化、宗教文化、前卫(超前)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态势,大学生既热衷于现代文化,也保持对传统经典文化最浓厚的兴趣,只有小部分的大学生自认比较喜欢前卫文化和后现代文化。
1.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可考察出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趋向是( )。(B)
A. 对现代文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B.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态势
C. 热衷于传统经典文化
D. 一批人比较喜欢前卫和后现代文化
解析:由“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态势”可知B项正确。
2.根据所给文字资料得出结论( )。(D)
A. 解决纠纷大学生用法律途径多于行政途径,用行政途径多于武力
B. 在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方面,大学生是一个强势群体
C. 大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和维护法律
D. 大学生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并且是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先锋
解析:D项概括的结论最全面,故选之。
3.以上所给文字资料表明( )。(B)
A.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深人人心
B. 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C. 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和宣传体系
D.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游戏规则
解析:ACD三项资料中没有涉及,故予以排除。
4.根据所给文字资料判定( )。(D)
A. 在科学意识科学行为方面,大学生是一个高知群体
B. 大学生有明确的科学观念,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C. 大学生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呈递增的过程
D. 大学生缺乏系统明确的科学观念,特别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对“科学发展观”,表示“明确知道”的占35.7%,可知大学生缺乏系统明确的科学观念。由“善于解决问题的占37.2%”可知大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故本题选D。
5.上述图表和文字资料透视出( )。(D)
A. 当代大学生的基础性人文素质状况
B.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性人文素质状况
C. 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性人文素质状况
D.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潜力发展状况
解析:
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6.苏南地区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量比苏北地区少( )。(B)
A. 21.45%
B. 24.88%
C. 25.45%
D. 56.42%
解析:(1307.7-982.4)/1307.7×100%≈24.88%,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2007年该省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男性比女性少( )万人。(D)
A. 78.21
B. 79.05
C. 79.44
D. 79.57
解析:(51.3%-48.7%)×3060.4≈79.57(万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8.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中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最多的区域占该省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的( )。(C)
A. 45.32%
B. 53.64%
C. 62.45%
D. 70.12%
解析:北地区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最多,为1307.7×7.6%≈99.39(万人)
全省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为:3060.4×5.2%≈159.14(万人)
苏北地区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占全省农村常住劳动力文盲的比例为:99.39/159.14×100%≈62.45%。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9.苏南地区21—40岁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比苏中地区多( )万人。(C)
A. 127.32
B. 152.2
C. 180.02
D. 187.14
解析:(18.5%+25.7%)×982.4-(10.9%+22.1%)×770.3≈180.02(万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根据表格,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 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多的是苏南地区
B. 31—40岁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比重为最高
C. 根据该表可以准确得知10年后该省农村常住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D. 苏南地区的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其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多于苏北地区
解析:A项正确,苏南地区农村常住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为25.54万人,明显高于苏中,也高于苏北的17万人。
B项错误,31—40岁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只是在苏南地区比重为最高。
C项错误,由该表无法推知10年后该省农村常住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D项错误,苏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比苏北地区少。
根据下列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经国家统计局核准,2006年某省生产总值6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1753元,比上年增长11.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年第一产业完成产值6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2005年的12.0:48.7:39.3转变为10.9:51.6:37.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7%、33.8%。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城乡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22.78亿元,增长16.3%;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57.33亿元,增长4.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45.96亿元,增长10.5%;住宿餐饮业30.29亿元,增长24.1%;其它行业3.86亿元,下降2.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37.22亿元,增长19.1%(批发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年零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统称为限额以上企业),其中,汽车类零售额4.68亿元,增长6.5倍;石油及制品类12.41亿元,下降7.7%;文化办公用品类0.32亿元,增长1.1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90亿元,增长43.6%;食品、饮料、烟酒类8.51亿元,增长39.9%。
11.2005年该省人口约有( )万。(A)
A. 541.06
B. 5410.63
C. 547.17
D. 5422.74
解析:2005年该省生产总值为:641.05/(1+12..2%)≈5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641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