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模拟试卷4
单项选择题
1.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于2017年5月10日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开幕。道教崇尚自然,倡导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充满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滋养。材料体现了( )。
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属于上层建筑,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A)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道教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充满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滋养,体现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属于上层建筑,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①②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道教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③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没有体现宗教的产生,④项不合题意。故答案选A。
2.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全国人大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修改内容之一就是为保护见义勇为行为,增加紧急救助免责条款。上述材料体现了( )。(B)
A. 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
D.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全国人大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B正确且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C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法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古人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意思是天地一开始处于混沌状态,犹如一团玄奥浑浊之气。与此观点相对立的( )。(A)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 夫事有条理日理,即在事中
C. 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解析:题干说法指的是世界的本源是浑浊之气构成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项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B的观点指的是理在事中,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的气、D项的阴阳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4.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在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令人防不胜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息安全的攻防战是一场长期博弈,在可预见的未来谁都难以完全做到高枕无忧。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A. 不能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B.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事物
C. 只有坚持一分为二,才能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能力
D.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住事物的关键
解析:
5.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都涉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修改完善。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C)
A.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化的主体
C.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B项不符合题意。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属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题中“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都涉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修改完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6.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可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所运用的哲理是( )。(A)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D.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解析:
7.《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滩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干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D)
A. 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 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析:荆人涉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项说明办事情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D。
8.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C)
A. 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
B.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 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解析: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体现了C项,但不能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故排除A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故B项错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回答,故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体现了( )。
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②认识来源于实践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 ④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D)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①符合题意,“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说明法治与德治的功能有所不同,这是矛盾的斗争性;但“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说明两者相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关;③不合题意,该题选项只看到法治与德治的区别,忽略了两者的统一;④符合题意,之所以强调要对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是因为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故本题选D。
10.东汉哲学家王充认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035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