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113
教育学部分(选择题)
1.《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 】(B)
A. 昆体良
B. 赫尔巴特
C. 洛克
D. 福禄贝尔
解析:《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昆体良的代表作为《论演说家的教育》,洛克的代表作为《教育漫话》,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为《人的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体观了教育的 【 】(A)
A. 永恒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相对独立性
解析: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3.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中,特别把美育提出来,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的人是 【 】(B)
A. 毛泽尔
B. 蔡元培
C. 周恩来
D. 朱自清
解析:在近现代教育史上,美育也受到重视。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在1912年提出废除尊孔读经的内容,增加美育,“以美育代宗教”,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
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而颁布的现代学制是 【 】(D)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解析:1922年,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 】(D)
A.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 关心学生生活
C. 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D. 搞好教学
解析:教好书,即搞好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它要求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全面完成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品德的任务。
6.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 【 】(B)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管理制度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的存在形式
解析: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把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方面可把溧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存在形式的角度可把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7.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C)
A. 实验法
B. 实习作业法
C. 练习法
D. 实践活动法
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8.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 【 】(B)
A. 榜样示范法
B. 陶冶教育法
C. 实际锻炼法
D. 指导自我教育法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教育法直观具体,形瓣动,情理交融。它的影响方法带有愉悦性、非强制性、无意识性等特点,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9.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C)
A. 个人
B. 小组
C. 班级
D. 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解析: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受学校委派,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各项工作。
10.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 【 】(D)
A. 次要作用
B. 协调作用
C. 重要作用
D. 主导作用
解析: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关,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
11.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C)
A. 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 选择和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
C. 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
D. 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解析: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2.中国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C)
A. 元朝末年
B. 明朝末年
C. 清朝末年
D. 民国初期
解析:1867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部分(辨析题)
13.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错误。
高中阶段应以分科课程为主,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时要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供不同的学生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才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解析:
14.采用问答式进行教学必然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错误。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那种无需学生动脑筋的提问就不识启发式教学。
解析:
教育学部分(简答题)
1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解析:
16.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解析:
17.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解析:
教育学部分(论述题)
18.试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基本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08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