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综合素质(写作题)模拟试卷5
写作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学习质量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
请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
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
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轻装上阵不是“无装”上阵。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是时刻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备受其害。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
那么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呢?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性。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提高升学率,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站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负担真正减下来。第三,一线教师要在落实“减负”中扮演重要角色。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靠一线教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第四,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学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
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解析: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而教师承担的责任,则是非常特殊的,你对教师的责任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以“教师的责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教师的责任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那些不顾及自己生命来保住学生性命的老师相比,人们关注范关忠的焦点则在于在面对危险时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说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点。
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定位为道德的缺陷,反而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提供给社会作为分析道德与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却被很多人当作是个例来研究。
人性与责任在危难时该如何抉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来抉择?不禁让人想到在地震中报道的另一条新闻:在地震中有这样一对夫妻,在地震发生时丈夫只大喊了一声“地震了”便独自跑到楼下,等他安全时才想到妻子,转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这个小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举动体现了人性,而当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将责任看重于生命,原来责任可以如此高贵。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解放军的职责就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解放军不能因为随时而来的余震而畏缩不前,医生也不能因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
作为一个老师,当一群学生把你当成是一个信赖者,当一群家长把你当成是孩子的保护者时,你不能在大难来临时独自逃脱。每个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乞丐不会因为另一个也饥饿的人放弃自己获得的食物一样,可贵的是他可以在维系自己生命的同时分一半或者几分之一去救助另一个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责任,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重新翻看事件本身,范美忠本身的逃跑也许并不可恨,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伟大。可恨的是他之后“洋洋自得”地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那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宣扬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在文章最后表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此文一出,引来一片哗然。人性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可是当它们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事件或者同一个人身上时。我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55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