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26
单选题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是 ( )(A)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抗日战争胜利
C. 解放战争胜利
D. 国民党反动派覆灭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B)
A.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西藏和平解放
C. 解放海南岛
D. 新疆和平解放
解析: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族人民企盼已久的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 ( )(B)
A. 征用外国资本
B. 没收官僚资本
C. 公私合营
D. 赎买私营资本
解析: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官僚资本企业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4.“三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 ( )(C)
A. 旧政权中留下来的工作人员
B. 工商业经营者
C.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D. 资本家
解析:从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5.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 ( )(A)
A. 抗美援朝的胜利
B.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援越战争的胜利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6.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 )(C)
A. 社会主义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 过渡性质的社会
D. 民主主义社会
解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7.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 )(C)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6年
解析: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 ( )(C)
A. 互助组
B.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 人民公社
解析: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9.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是指 ( )(A)
A. 公私合营
B. 统购包销
C. 代购代销
D. 加工订货
解析: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0.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实行 ( )(B)
A. “四马分肥”
B. 定股定息
C. 全部归国家所有
D. 平均分配
解析:1955年,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这时,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
11.毛泽东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指 ( )(A)
A.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C. 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D.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2.《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 ( )(B)
A. 大鸣大放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推陈出新
D.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解析:1956年,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是 ( )(D)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
B. 敌我矛盾
C. 人民内部矛盾
D.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析: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4.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 )(A)
A. 陈云
B. 邓小平
C. 刘少奇
D. 邓子恢
解析:中共八大专门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代表作大会发言,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被大会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15.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缺点是 ( )(A)
A.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B. 正确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C. 多、快、好、省
D. 高指标
解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6.标志着开始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是 ( )(D)
A. 庐山会议
B. 第二次郑州会议
C.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D. 第一次郑州会议
解析:为了纠正“左”倾错误,1958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他指出:“现在有一种偏向,好像共产主义越快越好。”他强调: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17.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在 ( )(C)
A. 第一次郑州会议
B. 第二次郑州会议
C.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七千人大会
解析: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宣布,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67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