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水平考试(中级)信息安全工程师上午(基础知识)试题模拟试卷5
中文选择题
1.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从( )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资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C)
A. 犯罪工具角度
B. 犯罪关系角度
C. 资产对象角度
D. 信息对象角度
解析: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首先是利用计算机犯罪,即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以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的空间为标准,可分为预备性犯罪和实行性犯罪。对于前者,犯罪的后果必须通过现实空间而不是虚拟空间实现。从犯罪关系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从资产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资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例如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认为计算机犯罪是\\
2.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从( )角度,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内的信息作为对象进行的犯罪,即计算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犯罪。(D)
A. 犯罪工具角度
B. 犯罪关系角度
C. 资产对象角度
D. 信息对象角度
解析: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首先是利用计算机犯罪,即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以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的空间为标准,可分为预备性犯罪和实行性犯罪。对于前者,犯罪的后果必须通过现实空间而不是虚拟空间实现。从犯罪关系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从资产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资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例如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认为计算机犯罪是\\
3.2018年11月,作为补篇去年纳入国际标准的( )数字签名算法,以正文形式随ISO/IEC14888-3:2018《信息安全技术带附录的数字签名第3部分:基于离散对数的机制》最新—版发布。(D)
A. SM1/SM2
B. SM3/SM9
C. SM2/SM3
D. SM2/SM9
解析:2018年11月,作为补篇去年纳入国际标准的SM2/SM9数字签名算法,以正文形式随ISO/IEC14888-3:2018《信息安全技术带附录的数字签名第3部分:基于离散对数的机制》最新一版发布。
4.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特别严重的,处( )有期徒刑。(C)
A. 三年以上
B. 十年以下
C. 五年以上
D. 五年以下
解析: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了可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其中(1)不属于威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2)不属于威胁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行为。
5.(1)(D)
A. 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
B. 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C. 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
D.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威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2)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3)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5)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四是威胁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2)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3)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6.(2)(D)
A.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B. 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C. 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D. 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威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2)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3)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5)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四是威胁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2)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3)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7.《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中规定了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五个等级,其中( )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满足访问监控器需求。(A)
A. 访问验证保护级
B. 系统审计保护级
C. 安全标记保护级
D. 结构化保护级
解析:访问验证保护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满足访问监控器需求。访问监控器仲裁主体对客体的全部访问。访问监控器本身是抗篡改的;必须足够小,能够分析和测试。
8.以下选项中,( )是对密码分析者最不利的情况。(A)
A. 仅知密文攻击
B. 已知明文攻击
C. 选择明文攻击
D. 选择密文攻击
解析:仅知密文攻击是指密码分析者仅根据截获的密文来破译密码。因为密码分析者所能利用的数据资源仅为密文,因此这是对密码分析者最不利的情况。
9.《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 )部门在履行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网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该网络的运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C)
A.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C.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 网信办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五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履行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网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该网络的运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10.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 )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D)
本文档预览:3600字符,共1863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