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水平考试(中级)信息安全工程师上午(基础知识)试题模拟试卷4
中文选择题
1.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从( )角度,是利用计算机犯罪。以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的空间为标准,可分为预备性犯罪和实行性犯罪。(A)
A. 犯罪工具角度
B. 犯罪关系角度
C. 资产对象角度
D. 信息对象角度
解析: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首先是利用计算机犯罪,即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以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的空间为标准,可分为预备性犯罪和实行性犯罪。对于前者,犯罪的后果必须通过现实空间而不是虚拟空间实现。从犯罪关系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从资产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资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例如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认为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作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从信息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内的信息作为对象进行的犯罪,即计算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犯罪。
2.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从( )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B)
A. 犯罪工具角度
B. 犯罪关系角度
C. 资产对象角度
D. 信息对象角度
解析: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且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具体可以从犯罪工具角度、犯罪关系角度、资产对象角度、信息对象角度等方面定义。首先是利用计算机犯罪,即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以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的空间为标准,可分为预备性犯罪和实行性犯罪。对于前者,犯罪的后果必须通过现实空间而不是虚拟空间实现。从犯罪关系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从资产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资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例如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认为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作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从信息对象角度,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内的信息作为对象进行的犯罪,即计算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犯罪。
3.我国( )杂凑密码算法的ISO/IEC10118-3:2018《信息安全技术杂凑函数第3部分:专用杂凑函数》最新一版(第4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C)
A. SM1
B. SM2
C. SM3
D. SM4
解析:SM3是杂凑密码算法。
4.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
A. 5
B. 3
C. 10
D. 1
解析: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了可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其中(请作答此空)不属于威胁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 )不属于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D)
A. 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B.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
C. 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D. 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威胁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1)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3)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4)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了可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其中( )不属于威胁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请作答此空)不属于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D)
A. 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B. 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C. 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D.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威胁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1)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1)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3)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4)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7.近代密码学认为,一个密码仅当它能经得起( )时才是可取的。(A)
A. 已知明文攻击
B. 基于物理的攻击
C. 差分分析攻击
D. 选择明文攻击
解析:近代密码学认为,一个密码仅当它能经得起已知明文攻击时才是可取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 )个月。(C)
A. 1
B. 3
C. 6
D. 1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 ),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B)
A.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B.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C. 网络安全事件补救措施
D.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五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10.一个密码系统如果用E表示加密运算,D表示解密运算,M表示明文,C表示密文,则下面描述必然成立的是( )。(B)
A. E(E(
本文档预览:3600字符,共1832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