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工初级(电焊工基础知识)模拟试卷7
名词解释
1.什么叫做焊接条件?它有哪些内容?
焊接条件是指焊接时周围的条件,包括:母材材质、板厚、坡口形状、接头形式、拘束状态、环境温度及湿度、清洁度以及根据上述诸因素而确定的焊丝(或焊条)种类及直径、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焊接顺序、熔敷方法、运枪(或运条)方法等。
解析:
2.什么叫做焊接位置?它有哪几种形式?
焊接位置是指熔焊时,焊件接缝所处的空间位置。焊接位置有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等形式。
解析:
3.什么叫做向下立焊和向上立焊?立焊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立焊时,电弧自上向下进行的焊接叫做向下立焊,如纤维素焊条向下立焊,C02向下立焊等。立焊时,电弧自下向上进行的焊接叫做向上立焊。首先在选择焊条直径和电流时都应比平焊小,立焊所选择的电流可比平焊小10%~15%,这样可避免过多的熔化金属下淌;其次,采用短弧焊接法可避免因电弧过长所造成的熔滴下淌及严重飞溅。手工操作立焊因焊缝尺寸不同选择单层或多层焊接,施焊时也有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的不同方向,施焊方法也因此不同。
解析:
4.什么叫做预热、预热有何作用?后热有何作用?
焊前对焊件整体或焊接区域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手段叫做预热,对于焊接强度级别较高、有淬硬倾向的钢材、导热性能特别良好的材料、厚度较大的焊件,以及当焊接区域周围环境温度太低时,焊前往往需要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的目的是减缓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预热能够降低冷却速度,减少结构应力,是避免产生热裂纹的重要工艺措施之一。但又基本上不影响在高温停留的时间,这是十分理想的。所以当焊接具有淬硬倾向的钢材时,降低冷却速度、减小淬硬倾向的主要工艺措施是进行预热,而不是增大线能量。后热不等于热处理,后热主要对焊后工件加热和保温,主要减少焊接接头中扩散氢的含量,是防止延迟裂纹的主要工艺措施。
解析:
5.什么叫做焊接热循环?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参数有哪些?
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叫做该点的焊接热循环。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参数主要是加热速度、最高温度、在相变最高温度以上停留的时间和冷却速度。
解析:
6.什么叫做阴极破碎现象?
焊接铝、镁及合金时,其表面产生一层难溶的氧化膜,容易产生夹渣、气孔等缺陷,当采用钨极氩弧焊电源直流反接法时,由于工件处在阴极,正面会受到正离子撞击,击碎形成的氧化膜,这种现象叫做阴极破碎现象。
解析:
7.什么叫做焊缝?
焊接时形成的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叫做焊缝,焊缝的丽侧在焊接时会受到焊接热作用,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一区域被称为热影响区。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电流等不同,焊后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可能产生过热、脆化、淬硬或软化现象,也使焊件性能下降,恶化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条件,焊前对焊件接口处预热、焊时保温和焊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
解析:
8.怎样区分工作焊缝和联系焊缝?哪一种焊缝要进行强度计算?
焊接结构上的焊缝,根据其载荷的传递情况不同分为两种:一种焊缝与被连接的元件是串联的,它承担着传递全部载荷的作用,一旦断裂,结构就立即失效,这种焊缝称为工作焊缝;另一种焊缝与被连接的元件是并联的,它仅传递很小的载荷,主要起元件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焊缝一旦断裂,结构不会立即失效,这种焊缝称为联系焊缝。在设计时不需计算联系焊缝的强度,只计算工作焊缝的强度。
解析:
9.什么叫做焊缝计算厚度?
焊缝计算厚度就是在角焊缝断面内画出最大直角等腰三角形,从直角的顶点到斜边的垂线长度。
解析:
10.焊缝符号有什么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焊缝符号是图样上标注焊缝符号的规则,是焊接施工的依据,根据GB/T324—2008规定,完整的焊缝符号包括基本符号、指引线、补充符号、尺寸符号及数据等。
解析:
11.焊缝尺寸符号及其标注方法是如何规定的?焊缝尺寸符号标注有哪些说明?
焊缝尺寸符号一般不标注,如设计时或生产中需注明时,具体规定如下:①在焊缝符号左边标注:钝边P,坡口深度H,焊脚尺寸K,余高h,焊缝有效厚度S,根部半径R,焊缝宽度c,熔核直径/孔径d;②在焊缝符号右边标注:焊缝长度f,焊缝间隙e,相同焊缝数量N;③在焊缝符号上边标注:坡口角度a,根部间隙b。焊缝尺寸符号标注有:①横向尺寸标注在基本符号的左侧;②纵向尺寸标注在基本符号的右侧;③坡口角度、坡口面角度、根部间隙标注在基本符号的上侧或下侧;④相同焊缝数量标注在尾部;⑤当尺寸较多不易分辨时,可在数据前标注相应的尺寸符号;⑥确定焊缝位置的尺寸不在焊缝符号中标注,而是将其标注在图样上;⑦在基本符号的右侧无任何尺寸标注又无其他说明时,意味着焊缝在工件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是连续的;⑧在基本符号的左侧无任何尺寸标注又无其他说明时,意味着对接焊缝应完全焊透;⑨塞焊缝、槽焊缝带有斜边时,应该标注其底部的尺寸。
解析:
12.为什么不能过多地增加对接焊缝的余高值?
在焊接生产中,对接接头的焊缝均应高出母材金属板面,高出的部分称为余高。由于余高造成构件表面不平滑,在焊缝与母材金属的过渡处引起应力集中。过多地增加对接焊缝的余高值,会加大该部分的应力集中,使得焊缝在工作力的作用下更容易破坏。
解析:
13.如何保证不锈钢焊缝金属能得到双相组织?
钢中的合金元素是形成双相组织的主要因素。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可以分为两大类:奥氏体生成剂:Ni、N、Cu、Co、C、Mn。铁素体生成剂:Cr、Nb、Ti、Si、V、Mo。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与含镍量之比大于1.8时,就会出现铁素体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焊接不锈钢时焊缝金属能得到双相组织,关键在于选择含铁素体生成剂比较多的焊接材料。如焊接1Crl8Ni9Ti不锈钢时,常选用A132焊条,因为该焊条中含有一定量的Ti、Nh,焊缝金属为双相组织,具有较高的抗热裂和耐腐蚀能力。实践证明,焊缝组织中铁素体的质量分数为2%~3%时,就能足以防止产生热裂纹,焊接18.8型不锈钢用焊条都能保证堆焊金属中含有质量分数为3%~8%的铁素体,因此这类焊条都有较强的抗热裂能力。当焊接奥氏体不锈钢或多层焊的根部焊道,可采用铁素体含量更高(质量分数为5%~10%)的焊条,如Cr、Ni比更高的Cr22Ni9型焊条A122。但是,焊缝金属中出现更多的铁素体含量是不必要的,因为过多的铁素体会引起焊缝金属的脆化,尤其是工作在高温下的焊接结构,通常铁素体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5%以内。
解析:
14.不锈钢焊接时,为什么要控制焊缝中的含碳量?
随着不锈钢中含碳量的增加,在晶界生成的碳化铬随之增多,使得在晶界形成贫铬区的机会增多,在腐蚀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就会增加。因此在不锈钢焊接时,为提高接头的耐腐蚀能力,必须控制焊缝中的含碳量,采取的措施如下:1)采用超低碳不锈钢及其焊接材料。奥氏体不锈钢根据含碳量的不同,可分成三个等级,即一般含碳量级,碳的质量分数为≤0.14%;低碳级的为≤0.06%;超低碳级的为≤0.03%。因为在室温时,奥氏体中能溶解的最大碳的质量分数为0.02%~0.03%,所以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原则上就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属于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钢号有00Crl9Ni11、00Crl7Nil4Mo200Crl7Nil4Mo2Cu<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223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